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础年为1996年,2010年为目标年。其中划分为1997年至2000年,到2001至2010年两个阶段,并展望到2030年。
二、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依据本县的自然条件、地域分布特点、土地资源优、劣势及土地利用现状与社会发展需求,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围绕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体目标,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用地方针,以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为标准,以保证农业用地为前提,以平衡协调农、林、牧、水利、工业、交通、城乡建设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土地需求关系为根据,以建立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为根本,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致力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合理有效的保护、利用土地资源,为人民生活提供基本的土地保障,为全县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服务。
我县沙荒土地面积较大,从长远看尽管开发成耕地的难度较大,周期也长,但相对而言,毕竟可开发土地较多。所以修编的战略指导思想不但应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应该从永清实际出发加大荒废土地开发,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协调处理各类用地关系方面应该加强土地开发利用与整理保护相结合,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集约利用为主的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1)坚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努力做到使耕地总量略有增加的原则;
(2)坚持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充分挖掘内涵潜力,不断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
(3)强化土地开发复垦;
(4)坚持公共参与协调一致,增强可操作性等原则,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认真落实好中发(1997)11号文件。
(5)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的原则
(6)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通过规划加强对全县土地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切实保护耕地。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用地计划管理等手段,力争发掘出每寸土地的有效功能。
(7)因地制宜的原则
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类型的地域差异和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出发,在认真对全县土地进行科学评价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立足现实,顺应规律,因势利导,力争较好的处理好农业与非农业、粮食、棉花与多种经营、生产与生活用地的关系,选择最优的利用途径,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取得最佳效益。
三、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根据永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到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5亿元,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9.6万人以内,社会粮食需求量2.5亿公斤,人均占有630公斤。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人口控制在43万人以内,社会粮食需求量2.8亿公斤,人均占有650公斤。
根据上述社会经济指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是到2010 年耕地稳定在46298.71公顷,比96年增加2180.04公顷,各类建设用地控制在1526.72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294.13公顷,开发整理补充耕地1974.17公顷,园地61.99公顷,林地208.78公顷,使土地利用率达到99%
四、规划指标
根据市局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对用地进行了调整和分解。
到2000年底耕地面积45068.89公顷,园地5960.15公顷,林地7522.93公顷, 牧草地136.88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769.26公顷,交通用地2363.33 公顷,水域3323.68公顷,未利用土地1990.97公顷。耕地减少161.13公顷。增加611.35公顷。通过土地开发增加338.68公顷。土地整理增加272.67公顷。而耕地减少的161.13公顷均为非农业建设占用。到2010年耕地面积46298.71公顷,园地5606.34公顷,林地7575.34公顷,牧草地228.9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0228.99 公顷, 交通用地2428.19公顷,水域3336.16公顷,未利用土地433.46公顷。在这期间耕地减少133公顷,全部为非农业建设占用。其中主要是居民点占用。展望到2030年耕地将再减少100公顷,而增加的途径将受到开发难度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