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报告 》本网视点

一切为了人民——石嘴山4万余名居民告别沉陷区纪实
内容
  在时间的长河里,对其中的某一天可以忽略不计,也可以不必细细梳理当中所发生的事件,但2007年8月27日这一天,是石嘴山市惠农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告别采煤沉陷区的4万余名居民刻骨铭心的一天。
  这一天下着秋雨,但秋雨不再似往年那样让自治区及石嘴山市领导心生担忧而是奏响了一曲交织着甜蜜和欣慰的抒情曲。
  这一天,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与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齐同生在石嘴山市委书记田明、时任代市长王儒贵的陪同下,专程到惠农区沉陷区调研。得知生活在沉陷区的最后1300户居民,在短短半个月内全部搬出了沉陷区,被政府妥善安置到了安全地带时,陈建国书记高兴地说:“群众安全了,我们的心也放下了。”
  这一句话,是自治区党委书记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
  这一句话,是自治区党委书记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
  这一句话,是这位书记在石嘴山地区挥笔写就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最好注解。
  书记两次泪洒沉陷区
  2003年6月,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到石嘴山白芨沟、汝箕沟矿区调研。当看到沉陷区矿工住在四面全是裂缝的破旧的民房里,任风雨飘摇,唉声叹气的情景时,陈书记流着泪,一面现场组织危险地带的矿工及家属搬迁,一面现场部署工作,要求相关部门的同志尽快想办法解决沉陷区群众的居住问题,以保证沉陷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数九寒天,一定要保证沉陷区群众的取暖问题,不要让群众冻着;夏天暴雨多,同样要保证群众住得安全。老百姓的事就是最大的事。”此后,在大雪漫山的冬天,在酷暑难当的盛夏,陈书记曾多次驱车赶赴沉陷区视察沉陷区群众的生活情况,调研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工作。
  2006年7月14日至15日,惠农区境内普降暴雨,沉陷区大部分居民房屋严重受损,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7月15日,刚刚在内蒙古参加完会议的陈建国书记心急如焚,径直赶往惠农区设立的临时安置点,看望慰问在暴雨中受灾的群众。
  在一所小学里,陈建国书记看着受灾百姓,又一次难过地掉下了眼泪。他动情地说:“要加快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尽快把困难群众搬出去!”随后,在视察采煤沉陷区时,陈书记作出了“一切为了人民”的重要指示,要求各级政府要把沉陷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把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实、抓好,彻底改变沉陷区面貌。
  矿区的煤被挖走了,挖走的煤为石嘴山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同样还有生活在这里的矿区人民和这片已经沉陷了的土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在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必须让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采煤沉陷区群众的困难!按照陈建国书记关于沉陷区治理的指示精神,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把解决采煤沉陷区群众困难作为“民心”工程的重要内容,专门成立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先后向国家有关部委上报了《宁夏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情况报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受损情况报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方案》等文件。在此期间,杨春光、马金虎、田明、王儒贵等历任及现任石嘴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进京争取国家项目和政策。经过自治区、石嘴山市的多方争取,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于2004年7月被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项目总投资为9.08亿元,计划用3年的时间,基本完成2002年底前因采煤造成的沉陷区范围受损建筑物和市政基础设施的综合治理。
  2007年7月29日,陈建国书记视察惠农区工作时对惠农区采煤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一定要搬走一户,拆掉一户,绝不能让其他群众再搬进危房”。
  2007年8月26日,陈建国书记冒雨视察沉陷区时,一位负责沉陷区搬迁工作的基层干部向陈建国书记汇报:“一位72岁的老大娘让我们一定要代她向您问好。她逢人就说:‘俺太高兴了,这辈子住上了书记为俺操持的宽敞新房子!’”
  感受着群众的心声,陈建国书记对沉陷区的拆迁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你们拆得这么快;二是没想到你们干得这么好!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石嘴山市的干部在关键的时候能打硬仗,能打胜仗。干部就是要干事,不干事就不叫干部。公仆就是服务,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不能遇着困难就绕着走,否则我们吃着老百姓的俸禄,不为老百姓干事,要我们干什么!干部就是要激情干事,豪情创业,用邓小平的话讲,人要有一股精气神,你们为沉陷区的老百姓干了一件天大的事,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为了尽快解决沉陷区的问题,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先后16次到沉陷区视察、调研,使得沉陷区遗留了51年的问题得以解决。
  在这期间,为什么陈建国书记会两次泪洒沉陷区?
  为什么沉陷区几万名群众让陈建国书记及自治区领导如此牵挂?如此揪心?
  掀起沉陷区的面纱
  拂去半个世纪的风尘,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用现实的镜头记录下沉陷区形成的历史。
石嘴山市惠农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北端,境内绵延起伏的贺兰山脉,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这里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十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全国各地的数万建设者相继来到石嘴山,支援开发建设。
  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的奋斗下,石嘴山依托煤炭生产,发展形成了电力、能源重化工、冶金新材料、煤基炭材、建材等工业支柱产业,成为闻名遐迩的宁夏工业重镇。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石嘴山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开采,一个在建设初期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高强度的煤炭开采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目前的惠农区境内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
  据统计,石嘴山矿区范围56.8平方公里,煤炭探明储量11亿吨,已开采6亿吨,剩余煤炭储量5亿吨。经过近 50年的开采,形成了西南至西北长约9.5公里,宽约2.1公里,总面积达9.1平方公里的煤矿采空沉陷区。
  ●原石嘴山矿务局一矿采空沉陷区面积2.544平方公里,地表沉陷面积4.44平方公里,非稳定面积1.908平方公里,最大下沉量为24.4米。
  ●原石嘴山矿务局二矿采空沉陷区面积6.662平方公里,地表沉陷面积4.676平方公里,非稳定面积2.22平方公里,最大下沉量为19.8米。
  由于城乡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处于煤田范围内,采煤沉陷和其他地质灾害造成了矿区内大量的民宅、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市政设施及农田的严重损坏,给矿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受损住宅面积614469平方米,受灾居民12700户,人口4万多;受灾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共256家(所),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受损宗教场所5所,建筑面积1657平方米;受损道路7条,长12080米,防洪堤坝长5580米,供电线路长34020米,通信线路长23160米,农田7665.3亩。所有这一切均对沉陷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而在这严重威胁随时变成一次次现实时,石嘴山市从领导到居住在沉陷区内的居民,经受着一次次精神上的煎熬和考验:
  2003年3月21日,记者在惠农区沉陷区采访时,在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目睹了沉陷区居民的生活窘境。在原石嘴山二矿采煤沉陷区,有3个因地下煤炭掏空而形成的落差15米左右的沉陷大坑,坑里居住着12700户4万多人。
  41岁的吴学虎就住在南湖大坑边上。他的妻子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吴学虎出外打点零工维持。拮据的生活状况,几乎常年靠药物支撑的患病妻子,都如重担一般压着吴学虎,让他喘不过气来。在吴学虎那四壁破败的3间土坯房里,吴学虎几乎是流着泪向记者讲述着他的艰难。他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从大坑里的旧房子里搬走。房子的墙体因为地面下沉而形成了5条宽度将近10厘米的大裂缝,夏不遮雨,冬不挡风。大冬天自己还能将就过,身体虚弱的妻子就十分难熬了,为了御寒,成天盖着大厚被躺在床上。一家人活得特别窝囊。有一年夏天,连着下了3天大雨,屋里漏得一塌糊涂不说,靠西边的那间小屋还顺着裂缝塌了半边,幸亏当时屋里没人,不然就出大事了。他暗地里天天盼望着有人能把他们一家从大坑里拯救出去。
  几乎所有住在沉陷区的人家,生命与财产安全几十年来时刻都在经受着考验。
  2005年7月的一天,突降暴雨,时任石嘴山市市委书记的杨春光同志和市长田明同志披着雨衣,穿着雨鞋,着泥水,视察沉陷区,并在现场连夜指挥居民搬迁。那天,沉陷区44户居民的房屋倒塌,607户居民的房屋严重裂缝。
  整整一夜,大雨中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营救。
  一夜无眠,沉陷区里715户、共2700多人被安全转移,妥善安置。
  “沉陷区的老百姓生活得太苦了,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尽快从这里搬出去。”当夜,杨春光同志更加坚定了治理沉陷区,搬迁沉陷区居民的决心。
  2006年4月1日,一声轰响,位于采煤沉陷区的马金明家院子中央塌陷出一个大坑。到10日,该处塌陷区呈南北走向迅速扩展,致使沿线13户居民房屋出现裂缝,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接到报告后,时任石嘴山市市委书记的杨春光同志立即指示:要采取果断措施马上疏散群众,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惠农区委、区政府于4月10日下午,召开了由神华宁煤集团石嘴山矿区生产指挥部和惠农区党政、信访、公安、安监、建设、民政等有关部门及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搬迁工作紧急会议并作出决定:现在还处在沉陷区危险中的13户38人,必须于当晚12点前撤离出去,搬迁工作于第二天全部完成。
  市委领导在实地查看了房屋塌陷情况后强调:一个也不能留下,不听劝告的要强制搬出;要求公安、城管等部门要划好警戒线,连夜值班保证安全;有关部门要抓紧时间对周围居民进行普查,凡已存在危险要及时上报,妥善处置。
  会议结束后,惠农区政府和神华宁煤集团石嘴山矿区生产指挥部立即组织人员开展撤离工作;惠农区公安分局安排了20名民警协助有关部门展开工作;惠农区城管部门安排了8名工作人员连夜在该地区巡查,确保群众撤离后的财产安全。
  在紧张有序的撤离现场,记者了解到,惠农区北街街道办事处银河居委会马金明等13户居民家,地处采煤沉陷区,自4月1日起房屋内外开始沉陷,到4月10日,房屋出现裂缝。马金明家院子里距房屋5米左右有一个沉陷的大坑,直径两米左右,深不见底;屋内的水泥地面和房屋墙壁上,裂缝随处可见;两间房屋之间裂缝最宽达20厘米。马金明的邻居何占科家,房屋墙体明显向南倾斜,墙皮大面积脱落,房屋整体和屋内的土炕北高南低,相差10厘米。其他几户居民家也不同程度存在塌陷和房屋裂缝的情况。
  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当晚11时20分,38名群众和他们的财产,全部从危房中撤离并得到妥善安置,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2005年12月30日,在原石嘴山一矿沉陷区的大水坑,为抢救一名不慎落入冰窟的儿童,最终因冰层较薄发生坍塌,落水者与抢救者4人全部遇难。
  这个大水坑“吃人”已不是第一次,住在大水坑边的张思久老人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先后四次参与抢救落水者行动。这样的大水坑能不使人闻之心惊肉跳吗?
  而这个大水坑就是因为地面沉陷而形成的,在这个大水坑旁,住着1000多户居民。仅在惠农区沉陷区就有4个这样的大坑!
  沉陷区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发生险情的炸弹,让这里的老百姓和石嘴山市、自治区的领导每时每刻忧心忡忡。用一位社区干部的话说:“我就怕下雨天,一到雨天,我的心就提了起来,无论手头有多要紧的事,都得立即放下,通知工作人员赶到沉陷区,生怕房屋倒塌伤了人。”
  沉陷区群众安危牵动众人心
  采煤沉陷区恶劣的环境,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始终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石嘴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心头。
  时任石嘴山市市委书记的杨春光同志和市长马金虎同志多次跑自治区、跑北京,落实沉陷区治理搬迁的项目资金。最终,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惠农区静安小区建设项目敲定。
  2005年4月22日下午,贺兰山下晴空万里,黄河岸边春意盎然,惠农新区建设工地上井架林立、红旗招展。随着时任石嘴山市市委书记杨春光“我宣布,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惠农区静安小区正式开工”的一声令下,位于惠农区城区南部的新区建设工地上,喜庆的鞭炮声震耳欲聋,40多台打桩机机声隆隆,惠农区采煤沉陷区4万多名居民终于盼来了新的安居工程的开工,也标志着6521户沉陷区居民将很快结束提心吊胆的日子。许多专程来到建设工地的居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工程开工后,时任石嘴山市市委书记杨春光、市长马金虎时时关注,多次亲临现场调研、指挥,现场办公解决工程进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一切为了人民”的指示精神,抓工期、赶进度,确保工程质量,让沉陷区居民尽快搬出令人担惊受怕的沉陷区,住进新房。
  2006年8月26日,惠农区静安小区一期工程顺利竣工。这一天,惠农区静安小区彩旗飘扬、锣鼓喧天。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专程赶往石嘴山,他要与这里的几千名群众共同经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欢乐的秧歌和震天的鞭炮声中,鲁武英、王东明等从沉陷区搬迁到静安小区的居民代表从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等自治区领导和时任石嘴山市市委书记杨春光、市长田明及市委副书记王儒贵等市领导手中接过新居的钥匙。这标志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惠农区静安小区一期工程顺利竣工,3580户采煤沉陷区灾民开始迁入新居。
  “40多年了,俺做梦都想着有一套住着放心的房子啊!今天,党和政府终于给俺圆梦了。”当天,70多岁的付群英大妈拿到入住钥匙后声泪俱下,她高兴、激动、感激。
  当天,53岁的神华宁煤集团金能煤业公司退休职工刘开浩拿到钥匙后激动地说:“我是一名在矿山工作了30多年的老矿工。当年,因为居住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自己在沉陷区里盖了房子,后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每到雨季全家都担惊受怕,不敢睡觉。如今,党和政府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居住环境,让我们住进了漂亮的新楼房,这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啊!”
  自治区党委书记的眼泪,各级领导的汗水,滴滴渗到沉陷区居民的心田。原石嘴山区金盆小区金牛巷的赵建军家,两间砖木结构的平房因采空沉陷造成后墙、山墙五六处裂缝,门窗因地基下沉也严重变形,一家四口在两间危房里居住了17年,没有睡过一天踏实觉,总担心房子倒了伤及家人。当他得知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受灾居民将搬迁出危险地带时,赵建军一家人激动万分,逢人便讲:“终于可以实现住进新楼房的梦想了!感谢党和政策呀!”
  人民的安危最重要
  转眼到了2007年,沉陷区整治搬迁工作进入攻坚阶段。
  惠农区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计划安置搬迁户6521户,银善寺小区规划建设平房1000户。目前,静安小区1至3区已建成3580套住宅,4区、5区计划今年10月底全部竣工;银善寺千户小区已建成104套平房,在建的200套年内可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静安小区和银善寺千户小区全部竣工后,可安置沉陷区居民7521户。
  为落实自治区陈建国书记视察惠农区工作时对惠农区采煤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再次作出的重要指示,2007年7月29日,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会议,就落实陈建国书记的指示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提出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钢电路两侧过期建筑物拆迁整治工作、银善寺千户小区平改坡工作必须在8月31日前完成,黄河大桥以北、兴惠路西侧拆迁整治工作必须在10月1日前完成。
  7月30日,石嘴山市委书记田明又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了沉陷区治理工作。同时,石嘴山市委、市政府还成立了以市委书记田明为组长的采煤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派分管领导常驻惠农区负责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继7月29日陈建国书记视察惠农区采煤沉陷区工作后,全国政协常委张宝明,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于革胜,自治区人大、政协的相关领导先后到惠农区采煤沉陷区视察指导工作,并对沉陷区搬迁整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石嘴山市委书记田明、时任代市长王儒贵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沉陷区搬迁治理及重点地段拆迁整治工作。在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的攻坚阶段,分管领导每两天召开一次沉陷区搬迁治理协调会,召集惠农区委、区政府和宁煤集团的主要负责人协调处理搬迁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为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及重点地段的拆迁整治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在财政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拨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惠农区采煤沉陷区搬迁治理,确保搬迁治理工作顺利实施。
  为了尽快将陈建国书记的指示精神和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惠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了区委常委会议和沉陷区搬迁治理专项工作会议,成立了沉陷区搬迁治理及重点地段拆迁整治工作指挥部,具体负责搬迁、安置、整治、绿化及维护稳定等工作,并及时研究制定了采煤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方案及措施,促使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确保了沉陷区搬迁治理及重点地段拆迁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在各街道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组织专人逐户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沉陷区内住户和重点地段的基本情况。随后,惠农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妥善的安置政策:属于宁煤集团管理的居民由宁煤集团负责进行外迁并妥善安置;在沉陷区内居住的不属于宁煤集团管理的居民,由惠农区负责安置。由区政府负责安置的居民,政府按照建筑成本价格提供60至100平方米的安置楼房一套,或者在银善寺千户小区按照建筑成本价格提供安置平房一套。在安置房未建成前先租房居住一年,惠农区对每个搬迁户给予每月300元的租房补助。不愿购买安置房的,可给予其适当的经济补偿。对孤寡老人、五保户、孤儿等特殊群体,如无力购买安置房,区政府可为其提供廉租房。
  针对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工作的复杂性,惠农区采煤沉陷区拆迁整治工作组又成立了沉陷区搬迁治理现场指挥部,从各有关单位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指挥部,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指挥部内设立了沉陷区搬迁治理倒计时工作牌,每天将各组工作进度公布上牌,以确保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按照既定时间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抽调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信访局、宁煤集团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成立了惠农区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投诉中心,负责接待沉陷区居民来信来访,及时化解矛盾。
  今年56岁的马桂英家住原石嘴山二矿沉陷区大坑内,她是原石嘴山粮油公司的退休职工。因为她家的房屋按照政策拆迁时补助的费用不像她期望的那样高,因而她对政府的拆迁补偿不满意,拒不搬迁。为了动员马桂英,拆迁工作协调小组的崔金荣和同事多次到马桂英家做工作,动员她配合政府的拆迁。起初,只要一见到工作人员来家里,她不是避而不见,就是一见面就吵架。工作人员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解释政策、分析拆迁利弊,一周后,马桂英终于答应拆迁并且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搬到了新家。
  在惠农区北街街道办事处二矿沉陷区大坑的两间平房里,住着潘景荣夫妇。两位老人都80多岁了,无儿无女,家里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听到搬迁的消息,两位老人发了愁,工作人员上门动员了多次,老人就一句话:“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搬家不容易,自己又没钱,搬走了住到哪里呀?”如果老人不搬,势必要影响整个沉陷区的拆迁整治工作进度,但是如果强行让老人搬迁,肯定会引发矛盾。经过多次协商,办事处的覃书记给两位老人租了一间房子,做通了两位老人的思想工作后,又找来搬家公司,出了260元钱帮两位老人搬了家。
  沉陷区的整治拆迁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到几万名群众的切身利益,既要保证整个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要保证群众能够放心,能够安心,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同志们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沉陷区的环境面貌和重点地段“脏乱差”现象,加快采煤沉陷区搬迁整治工作,惠农区确定了“搬迁、整治、管理”同步进行的工作原则,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快速开展。为了加快搬迁治理工作进度,惠农区委、区政府在动用大量机械的同时,还组织全区1000余名机关干部,在沉陷区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义务劳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沉陷区内的1300户居民全部搬出,房屋全部拆除,拆迁面积达19.2万平方米,5200多名居民得到妥善安置。
  离别了旧家园  生命因此而焕发无限生机
  终于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旧家园,告别了成天让人提心吊胆的老房子,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呀!
  9月10上午,记者来到新建的银善寺小区。秋日的阳光透着暖暖的光芒,温柔地照耀着这片宁静的住宅区。小区里,老头、老太太晒着太阳悠闲地散步,小孩子在一旁自由地玩耍,还有一丛一簇的人群或打牌、唱戏……
  “大爷,您在这里住了多久了?”记者问一位正在散步的老大爷。
  “今年春节前搬进来的。”73岁的贾润林大爷笑眯眯地说。
  “您原先住哪里呀?”
  “原先住哪里?大坑里呗!那日子就不能提了。两间房子被前后左右堵得严严实实,屋里透不进一点光。因为地面沉陷,影响了地基,房子的几面墙体全都裂缝了。人住在里面提心吊胆,尤其是碰上刮风下雨,根本不敢在里面住。我和老伴在那里苦熬了几十年呀!”
  “硬撑着住了那么多年也真不容易,那您早没想着搬出沉陷区?”
  “想呀!凡是住在大坑里的人都想离开那个又脏又乱又危险的地方,可是搬家买房子要花一大笔钱。住在沉陷区大坑里的人,很多是下岗失业人员,生活能保证就不错了,搬家买房子根本想都不敢想。我和老伴都没有工作,儿女都成家了,在矿上工作,收入也都不高,每个月能给我们提供个生活费。我和老伴原打算就这么住着,哪天两腿一蹬死了就算完事了。”
  “您真这么想呀?”
  “可不咋的。不光我这么想,我原来的街坊邻居都这么想。”
  “那您知道能住上新房是啥时候?听到这个消息高兴不?”
  “听说搬迁补偿房子大概是去年年初。我和老伴符合条件,搬迁完后儿女给凑了1.6万元钱买了现在的这套60多平方米的平房,还有一个小院子。搬进新房大约有六七天,我和老伴天天睡不着觉,感觉跟做梦一样。我们总想着这辈子就算完了,哪还能住上新房子?现在能住进这么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真是托了党和政府的福了!”
  笔者跟随贾润林老人来到他的新家。宽敞明亮的两室一厅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对勤快的老人,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干净整洁的小院里栽着一棵苹果树。老人告诉记者,这树是拆迁那天从老宅子移来的,既是为了纪念在大坑住的岁月,也是因为看着树就更能感觉到今天幸福生活的美好。
  是呀,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在静安小区6号楼2单元501室,记者找到了原来居住在铁西煤炭路居委会金宝巷100号的王永欣家。
  王永欣出去打工了,他要挣钱维持生活。唯一的儿子正在浙江大学上研究生,通过助学贷款维持学业。王永欣的妻子在新家里边看电视边织毛衣。
  记得三年前临近春节时记者采访采煤沉陷区时到过王永欣家。那时,他们一家人挤在沉陷区南湖边自己搭建的两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大冬天四面裂缝的屋子里寒风嗖嗖,冻得人直打战。
  王永欣的妻子热情地把记者迎进屋里。“快坐,快坐!这回终于有地方安顿你们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还高兴地告诉记者,沉陷区拆迁时,按照政策,她在静安小区得到了这套77平方米的新房子。听到自己能分到楼房,她和丈夫、孩子都非常激动。原本她以为自己这一辈子都只能在那个又脏又乱的沉陷区大坑度过,没想到眼看60岁了还能搬进楼房。住进这套楼房她家只花了1.7万元钱,其余都是政府补贴的,比市场价低了好多。当时拆迁的时候,她家非常支持拆迁工作,几乎是听到拆迁的消息她就和丈夫开始搬家,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搬离了沉陷区的老房子。
  正是在沉陷区老百姓的支持和大力配合下,集中搬迁治理经过20多天的紧张工作,沉陷区大坑内的居民就全部搬出。但是,惠农区的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并没有结束,沉陷区波及范围内还有大量的居民居住,整治任务还相当重。
  期待着沉陷区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沉陷区内的居民搬走了,留下空旷土地的同时,也留下了改善城市生态的黄金地段。
  目前,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搬迁整治,采煤沉陷区及重点地段的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搬迁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下一步沉陷区环境整治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依照沉陷区现有的地形地貌,惠农区委、区政府领导经过实地考察与踏勘,决定将9.1平方公里内的7个沉陷大坑建设成为集湖面、园林和沉陷区地貌景观为一体的特色地质生态园。今年,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规划建设十六大生态园。其中,在惠农区规划建设三个生态园,即燕子墩枸杞生态园、石嘴子红柳生态园、沉陷区地质生态园。惠农区以此次生态园建设为契机,以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为抓手,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力度,抓好石嘴子红柳生态园、燕子墩枸杞生态园、沉陷区地质生态园、钢电路生态园、正义关生态园、鹿鸣四合木生态园六个生态园建设,全力打造“城市之肺”,改善城市生态大环境。
  沉陷区地质生态园作为“城市之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惠农城区生态环境意义十分重大。为加快拆迁后沉陷区建设地质生态园的步伐,惠农区坚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按照沉陷区地形地貌特点,进一步完善沉陷区地质生态园建设规划,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沉陷区搬迁治理工作第一阶段已告一段落。为确保秋冬季造林绿化工作顺利实施,惠农区正在加快绿化供水系统工程进度。绿化工程是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出彩点。惠农区将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沉陷区外围建设以沙枣、臭椿、刺槐等高大树种为主的防风林带;在沉陷区坑内种植经济果林、片林;在沉陷区突出的山包上种植火炬树,强化视觉效果;低矮植被主要选择红柳、紫穗槐等树种,以改善沉陷区坑内环境。
  今天,站在沉陷区的土地上放眼望去,昔日凌乱不堪、危机四伏的居民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地质公园的雏形。
  抚今追昔,变化之巨让人感慨万千!
  沉陷区的治理成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伟大缩影,一个突破性的实践!
  一切为了人民,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我们共同期待着沉陷区居民安居乐业,期待着一个美丽的地质公园在曾经千疮百孔的土地上早日诞生!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