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外地来杭州游玩的朋友羡慕地说:杭州人真是幸福!而杭州人则会毫不谦虚地回答:是啊是啊,我们自己也觉得很幸福呢。
杭州人的幸福感从哪里来?美丽的西湖,花园般的城市,闲时赏花品茗,神游于文人墨客的辞章中,神仙般的生活。
且慢,这只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新时代的杭州人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个取之不竭的幸福源泉。
历时5年的西湖综合整治工程,终于圆了西湖全景世纪之梦,西湖终于可以走通。沿湖景点全线免费开放,更进一步实现了还湖于民。而且,还实现了西湖历史性的大扩容、大跨越、大提升。
杭州的兴盛,离不开京杭大运河,杭州人没有忘本。随着运河整治工程的推进,运河的水清了,运河的景美了,运河边的人家也生机勃勃,古老的运河又鲜活起来。
“名校集团化”战略,使优质教育得以快速扩张,“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终于实现。同时,厚道的杭州人向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伸出双手,让他们“零门槛”享受杭州优质教育资源,减免学杂费等各项待遇也与杭州孩子一视同仁。
衣食住行住最难,杭州市委、市政府首先从最困难群众的住房开始解决。危旧房改善、背街小巷改善,群众满意度达到98.3%。
治安和交通考量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调查显示,95.2%的市民认为杭州有安全感,97.5%的市民认可杭州治安环境。杭州是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降低主城区人口和建筑密度,从“三口五路”到“一纵三横”,以及地铁的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交通 “两难”问题。
未参加医保的杭州老人也能享受医保,在杭的外来务工人员医保也能享受居民“同城待遇”……
杭州,以她的美丽吸引四方游客,以她的宽容获得四方赞誉,以她的勤奋赢得四方敬重。美丽的杭州,幸福的杭州人!
5年整治,城市更美更靓
近期去过杭州的游客,都感叹杭州怎么越来越美,越来越靓了。人们不仅在西湖两堤三岛流连忘返,而且可以漫步龙井茶文化景区、西湖博物馆、龙井村、龙井寺、韩美林艺术馆……由此,西湖“东热、西旺、南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形成,“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世纪全景之梦成为现实。生活在不断改善、不断优化的环境中,杭州市民的幸福指数能不逐年攀升吗?
“一湖两塔三岛三堤”世纪全景“还湖于民”
去年9月30日,西湖综合整治扫尾工程在伍公山景区举行竣工典礼,标志着历时五年的西湖综合整治圆满“收官”。经过五年的努力,西湖综合保护工程5次推进出新西湖,新建恢复景点100余个,“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东热西旺南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基本形成,西湖正在向世界级风景旅游景区迈进。
5年前,为了重现西湖全景,杭州市委市政府立足于“以民为本”、“以民为先”、“还湖于民”的理念,作出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这些年来,西湖每年都有新变化、新气象,文化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充实。通过5年的不懈努力,杭州人终于圆了西湖全景世纪之梦,实现了西湖历史性的大扩容、大跨越、大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杭州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景区的建设也为杭州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弗郎西斯·班德林在乘船参观了湖西等景区后,高度赞赏杭州市在西湖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国际美学学会主席阿诺德·伯利恩特对西湖的整体环境和景观尤其是杨公堤景区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这样别具风味的景观,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莫尼尔先生在西湖新景区时也赞叹:西湖太漂亮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得非常完美!
“桨声灯影”重现古运河
在杭城几百万百姓的殷殷期待中,京杭古运河也终于揭开了她令人神往的面纱。运河自从被列为“申遗”项目以来,开始融进了杭州这个自古被誉为“人间天堂”之城的血脉。
运河的水清了,从高空俯瞰,像一条玉带一样盘绕杭城。运河边的人家也生机勃勃,变得富有诗情画意了。随着路网工程,绿化景观工程、文化旅游工程、灯光夜景工程,安居工程等五大工程的相继建设,“桨声灯影”的运河人家给我们铺开了厚长的画卷。
运河博物馆的建设,丰富了古运河的文化,让市民从运河这本书卷中浏览她的前世今身。拱宸桥的恢复修缮,让这座明代古桥焕发了勃勃生机。
走在运河两岸的长堤上,椅栏凭眺,任杨柳扶颊,鲜草的芬芳向我们扑来。运河两岸的工厂和居民排放的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曾经都是直接排放运河的,如今两岸的工厂都予以拆迁,重新规划建成现代化的公园和居民小区,在排放污染方面进行安装科学合理的排放系统。长堤两旁加固了条石,沿岸河堤上的垂柳在春风中摇曳起嫩绿的新枝。
杭州人不花钱能享受什么
江苏游客许先生,一家三口正漫步在钱王祠景区游览西湖的美景。“来杭州自助游之前,还担心找不全景点,到这里一看,全有了,更没想到的是:周边的公园、博物馆都免费!”许先生竖起大拇指,好开心。
从2002年开始,杭州西湖周边的公园陆续免费开放,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不设门票的4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继杭州西湖环线景区免费开放后,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章太炎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张苍水先生祠等六大博物馆、纪念馆也相继免票开放。
截至2005年年末,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17家事业单位管理养护的83个景点,已有62个景点实行免费开放。
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每年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多达数千万人次,为了使广大游客需要“方便”的时候更方便,从2002年开始,杭州市区主要道路和风景区的宾馆、饭店、商场、大型超市等内部公厕也向社会免费开放。
对于一个从外地初次来到杭州的司机来说,驾车过程中迷路是最头痛的。拨打免费问路热线800-6571-256,就不用担心迷路了。游客在游玩时忘记该乘坐几路公交车,也可以拨打该免费热线进行咨询。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喜爱。自2005年对外开放始,西溪湿地就在每周一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
杭州对老人也极为照顾,70岁以上的老人在杭州都可以凭老年证免费乘坐公交车。对于百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给不低于200元的长寿保健补助金,卫生部门还组织定期巡诊,每年为他们免费体检一次。
“平安杭州”,市民认同率达97.5%
吴女士住在徐家埠社区,她对杭州的治安环境越来越满意。最近的调查显示,95.2%的市民认为杭州有安全感,97.5%的市民认可治安环境。
杭州这五年,“平安杭州”建设得越来越好。刑事案件数量和命案数量都在下降,而破案总量和破案率都提高了。另外,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主要指标都是零增长。
杭州市公安机关有效维护了全市社会政治治安稳定。刑事案件总量和案件恶性程度都下降了,2006年全市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1.38个百分点,其中命案下降10.47%;五类案件(强奸、绑架、放火、爆炸、劫持)下降13.74%;抢劫、抢夺、诈骗、盗窃等多发性侵财案件也都有所下降。而且,全市全年共破刑事案件2.5万余起,同比增长19.38%,破案率同比提升了6.09个百分点。
这五年来,平安杭州建设早已不只是公安部门的事情,各种力量都在推动着杭州的平安进程:数千个电子眼安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活点地图”——“GIS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启用,系统中的视图精确度为0.6米,通过这个系统能够很快确定报警地点和报警点周边的地形地貌和实时现场状况;特殊人群违法犯罪等治安难点也一一攻克,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创专区关押的路子,市看守所“涉艾”监区至今已先后收押“涉艾”违法犯罪嫌疑人51名,其中被刑事追究40名;流动人口的社会化管理得到了加强,全市暂住人口登记率达到90.54%;群防群治已经普及每个社区,社区角角落落都能看到巡防队员的身影,晚上除了110巡逻车,在大街小巷里还能看到骑电动车的巡逻队员;网络上,有了虚拟警察“平平”、“安安”来管理。
2006年,在《小康》杂志社与新浪网联合举办的“治安最好的5个城市”网上评选活动中,杭州在参与评比的37个城市中获得了治安最好的桂冠。
困难群体享受“爱心门诊”和“惠民病床”
杭州市朝晖街道黎园社区67岁的沈耐如老人患有小儿麻痹症,一直生活困难,过去看病都是自掏腰包,不仅每次去医院都犹豫再三,还一直担心生大病。可现在她不为“看病贵”这个问题发愁了。她高兴地说:“现在,生了大病有保障,晚年生活也踏实了!”
近日,一个“从天而降”的好消息让像沈耐如这样的14万名杭州市尚未参加医保的老人笑逐颜开,从今年4月开始,根据新公布的《杭州市城镇老年居民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未参加医保的老人每年仅需交纳300元,便可享受大病住院医疗保障。为此,杭州市财政每年将在预算内安排 2550万元资金。
其实,该《办法》规定年人均筹资标准是450元,其中,参保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300元,杭州市财政每人每年补贴150元。为了照顾生活困难的老人,还规定持有《杭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二级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三无”证明的老年居民可以免缴费。
同时,杭州在农民工享受居民“同城待遇”的问题上也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杭州将要出台的《农民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让外来民工在工伤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方面,已经基本可以享受和杭州市居民的“同城待遇”。
杭州市政府还针对困难人群就医实施“两免四减半”(免挂号费、诊疗费,减半收取床位费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检查费)政策,杭州市的困难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到市公立医疗机构的“爱心门诊”和“惠民病床”就医,“小病扛,大病拖”的局面将逐渐改变。
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由以往的名校资源稀缺,到现在“择校风”的不断回落,这正是杭州市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产生的成效。它有效缓解了“上学难”、尤其是“上好学校难”这一社会问题。
“名校集团化”办学,是最具杭州特色的推进优质教育快速扩张的举措。杭州市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等方式和名校承办、投资、入股等形式,带动新办学校、相对薄弱学校、民办学校、农村学校共同发展,迅速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优质资源没有被“稀释”,而是更加普及。目前,杭州市已成立教育集团51个,188个成员单位实施了名校集团化办学,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比例达到80%,优质高中比例达到 86.1%。
1999年,杭州市除了继续积极地把民工子女纳入公办学校外,批准建立了国内第一所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国有民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天成小学。
另一所国有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杭州明珠教育集团明珠实验学校,成为杭州第一所专门招收民工子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APEID国际教育年会正式宣布,杭州明珠实验学校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课题组的试点学校,专家认为:学生学业水平大大高于国外同年龄段学生,已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并将向全世界推广杭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经验。
“背街小巷”也要宜居宜行
在杭州五一新村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里,一家三口挤了30多年的王老伯,如今终于有了一间独立的卫生间了。他是杭州危旧房改造工程的受益者之一。
近年来,杭州以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为目标,从群众最迫切、最需要办的事情做起,大力开展了道路优化和整治工作,完善市区道路路网结构,推进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保护沿线生态和人文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2006年,杭州对老城区所有老房子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杭州市区有危旧房建筑面积156.86万平方米,住户2.84万户,人口8.02万人。
今年开始,凡是可以与工程项目相挂钩的危旧房改善,都与工程项目结合起来。比如“背街小巷”改善,就“以路带房”,从路的改善向房的改善延伸;另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如西湖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湖滨二期综合整治等,都与危旧房改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维修、拼接(拼卫、拼厨、拼阳台)、重建、项目带动等多种形式,投资近50亿元,对危旧房进行改善,以彻底改善居住在危旧房中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到2010年,市区危旧房将基本消除。
同时,从2004年以来,杭州共改善背街小巷1560条、460公里,受益单位1.3万家、受益群众135万人。据市统计局调查,对这项老百姓家门口的工程,群众满意度达98.3%。今年,杭州将继续完善城市“三纵五横”快速骨架路网,继续推进道路建设和整治,同时带动沿线“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走出一条以道路更新带动城市更新的新路子,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成果。
智能化管理让交通更通畅
去年10月,国内首只“父子灯”在杭州庆春路亮相以来,杭州市区共有27处道路安装此类红绿灯,交管部门称,“父子灯”保证了行人过街安全性,同时提高了5%-10%的交通效率。
截至2006年底,杭州机动车保有量为120.25万辆,绝大部分为私家车。面对每年以6万辆左右的速度递增的滚滚车流,杭州投入财力实施了一系列道路综合整治工程。从“三口五路”到“一纵三横”,再到眼下的“五纵六路”综合整治,杭州走出了一条城市更新的路子,对原有道路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潜。同时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杭州城市更新的有力举措。杭州的交通已经在自己的模式中建立以“城市更新”理念为指导,注重体现历史文化名城演变和发展的连续性、民本性、生态性及可识别性。
在今后的建设中,杭州将以主城为中心,以钱塘江为轴线,加快江南、临平、下沙三个副城和外围6大组团建设,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推动杭州发展从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迈向以钱塘江为中轴的“钱塘江时代”,降低主城区的人口和建筑密度,从根本上解决交通“两难”问题。同时,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交通工程建设。重点加快“两口两线”等道路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已经启动的地铁建设,打通主城区与三个副城之间的联系,实现“1小时往返”的目标。杭州交通管理的重点将是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每年,市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超过3000万元。同时不断开展“文明行路,文明开车”的教育,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