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报告 》本网视点

双赢是这样实现的
内容
    福建省省级村庄旧宅基地整理复垦试点——明溪县沙溪乡梓口坊村在旧宅基地整理复垦中,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村民自愿、一户一宅、节约用地、先垦后建、设施配套”的原则,着力抓好村庄旧宅基地整理复垦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与节约集约用地双赢,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村庄旧宅基地整理复垦的新路子。
一、梓口坊村基本情况
    梓口坊村位于明溪县东部,306省道和县道梓夏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全村土地总面积61950亩,其中耕地2606亩,人均耕地1.35亩。辖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516户、1926人,现有出国人员59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1%,每年创外汇收入1700万元,是新兴的“内陆侨村”。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581元。与村民经济条件日益好转不相称的是,村里除沿梓夏公路两侧有一些近年新建的三四层砖混结构住房外,大多为一两层的土木结构老宅。原村庄布局是“散、杂、旧、闲、差”。
    一是散,即居住分散。该村共有4个自然村,最远的洪水坑自然村离村部10公里,最小的赤岭干自然村,目前只有3户村民居住。
    二是杂,即人畜混杂。村民住房与猪圈、牛栏混杂,住宅区内搭建猪、牛栏62座,占地面积4.2亩,既影响村容村貌,又危害村民身体健康。
    三是旧,即房屋破旧。全村村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数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是二、三十年代,有的住房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早已成为危房。
    四是闲,即房屋闲置。一些祖屋因多户共有而无法翻建,占据了大片土地;还有一些村民建了新房而不拆旧宅,弃旧建新,出现了许多闲置空房,全村有70多户村民是“一户多宅”,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五是差,即环境很差。老村庄基础设施差,沟渠不通,污水四溢;路面没有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村庄旧宅基地整理复垦迫在眉睫。特别是近年来,该村出国人员增多,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许多农户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就在这个时候,福建省国土资源厅为促进全省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了以旧宅基地复垦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理试点工作,对旧宅基地整理复垦给予资金补助。2006年4月,梓口坊村被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列为村庄旧宅基地整理复垦试点村之一。
    在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的推动下,梓口坊村的旧宅基地整理复垦、新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很快出炉。根据方案,梓口坊村村庄整理项目规模197.06亩,分为拆旧建新和退宅还耕两个部分,需拆除旧房605座,占地98.27亩,整理复垦后不仅可增加耕地面积133.13亩,还可腾出土地63.93亩作为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工程于2006年6月实施,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全村整理复垦新增加的130多亩耕地已经种上了农作物;计划拆除的605座旧房已基本拆除;新建区内道路、供水、供电、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经完成;数十户村民开始按照规划要求和统一设计的图纸,建起了有欧式风格的联排楼房。一个规划合理、村容整洁、田园优美的新梓口坊村展现在人们眼前。
二、主要做法
    1.找准时机,抓好试点
    正当全国各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福建省国土资源厅从2006年起积极探索农村旧宅基地复垦和规划建新村的路子。面对梓口坊村富裕起来的村民对建新房和改善村居环境的强烈要求,考虑到梓口坊村旧村址占地面积大,旧宅闲置多,实施村庄整理可以增加较多耕地面积等因素,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决定抓住有利时机,在该村实施村庄整理试点。由于时机有利,条件成熟和当地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梓口坊村旧宅复垦村庄整理试点工作在短短一年内就取得了成功,在增加130多亩耕地的同时,还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出60多亩建设用地。
2.宣传到位,形成共识
    农村旧宅基地复垦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赢得村民的最大支持。起初,由于村民们对旧宅基地复垦工作政策不了解,一些村民顾虑重重。为此,国土资源各级部门有关人员和乡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并组织召开了五个会:一是村民代表大会,重点向村民代表宣传旧宅基地复垦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有关政策,展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蓝图,让村民看到未来村庄的面貌和可能给村民带来的好处。二是召开村两委会,进一步统一村干部思想,形成共识,然后研究制定拆迁补偿标准、拆旧建新用地分配方案等,形成会议决议,公布实施。三是召开退宅还耕听证会,广泛听取村民对退宅还耕方案的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召开村民座谈会,重点是征求在外经商和出国劳务等有经济实力和建新房意愿村民的意见,并鼓励他们带头进行拆旧建新。五是召开党员大会。村党支部要求全体党员在拆建工作中率先垂范,做到“三个带头”,即带头做好家人及亲属思想工作,带头拆迁,带头按规划建新房。由于宣传到位,旧宅基地复垦工作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3.规划先行,先垦后建
    梓口坊村村庄整理旧宅基地复垦项目被列为全省试点后,该村就请测绘单位对整理区进行了详细测绘,同时,聘请三明市国土资源规划所进行项目规划设计,制定了系统的退宅还耕方案,明确规定了村庄整理“先垦后建”、“拆建并举”的原则,提出了新增耕地和拆旧建新的具体方案。
    2006年7月退宅还耕方案通过省国土资源厅评审后,该村又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请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对新村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很快,一幅“布局合理、交通方便、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农村蓝图展现在村民面前。梓口坊村村民看到了自己村庄的未来,明白了只有拆除旧房才能实现建新村蓝图的道理。科学的规划和详尽的工作方案经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确定下来,为项目全面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多方筹资,村民受益
    根据退宅还耕方案,该项目总投资是305.5万元,其中退宅还耕区拆迁补偿136.44万元,耕地复垦资金91.13万元,建设新区基础设施投入77.93万元。项目采取上级补助和乡村配套的方式,由省国土资源厅补助村庄整理资金218.65万元,县乡村配套资金86.85万元。整个村庄整理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没向村民收一分钱,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还免除了村民的建房管理费和手续费等,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5.拆建并举,取信于民
    在实施村庄整理旧宅基地复垦工作中,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到村民旧房拆迁和建新房工作同步推进,并将村民住房建设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对拆旧房,该村制定了明确的拆迁补偿标准,按木质、土木、砖木、砖混等不同结构房屋分别给予每平方米建筑面积20元至120元不等的补偿;对简易房、谷仓、猪、牛栏等,按每平方米10元的标准补偿。做到有拆有补、先拆后建。对建新房,要求按照设计图纸,两户以上联排建房,并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平整宅基地,统一浇筑和围填地基,统一修建道路,统一安装管网,统一铺设自来水管线,统一绿化美化等。这些举措有效保护了村民的利益,降低了村民的建房成本。对少数暂无经济能力建新房的拆迁户,该村采取建过渡安置房的办法妥善解决好安置问题。新建的两座安置房共800平方米,目前已安置特困户8户。按计划,全村将新建房屋124座,建筑面积4.32万平方米,截止到2007年6月,已经有35座在建或已基本建成。
6.“一户一宅”,规范管理
    在拆旧建新过程中,严格按照农村村民住房建设规定,实行“一户一宅”, 每户村民建房用地控制在8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范围内。村委会认真落实拆迁建房用地转换规定,负责对拆迁户建房用地进行统一调剂分配。对有土地证的拆迁户,按被拆迁房屋土地证实有面积无偿分配建房用地,超出规定建房面积部分由村委会统一收购;对无土地证的拆迁户按被拆迁房屋占地面积的50%返还,不足的部分由建房户向村委会购买。这一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拆多建少或建多拆少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为了鼓励村民建新房,避免新分配的宅基地闲置,该村还规定,所有建房户经统一安排宅基地后,一年内完成主体建设的免交配套费。而满一年后未动工建房者,由村委会无偿收回宅基地使用权,安排给其他用户。这一措施促进了建新村进度。
三、工作成效
    梓口坊村旧宅基地整理复垦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初步成效,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而且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1.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通过村庄旧宅基地整理复垦,将闲置、破旧的房屋及猪、牛栏等拆除,重新整理成耕地,不仅增加耕地面积133.13亩,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而且这些整理复垦的耕地,土壤较为肥沃,非常适宜耕种,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较好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用地矛盾,实现了节约用地与农村建新村的“双赢”目标。
2.改变了村容村貌。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完善了基础设施,使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彻底得以改观,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较好地解决了新村用地的矛盾,既拆除了旧房,又增加了耕地面积,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实现了拆旧还耕、拆旧建新“双赢”。
3.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通过复垦腾出土地供村民集中建房。对周边零星的自然村落进行拆并,引导其向中心村迁移,并为规划区内建房户免费提供10多套建房设计方案,供农户选择,统一建公寓式住宅,变平房为楼房,变散居为集中居住,降低人均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整理复垦前,户均占地面积227平方米,整理复垦后,户均占地面积111平方米。
4.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改水、改厕、村内道路硬化、供电、通讯和垃圾集中处理等设施建设,户户都接通了电话、有线电视,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5.推动了城镇化进程。通过拆旧村、建新村,形成了一个以中心村为主体的居民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道路、水电、通讯、电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大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建成一个人口集中、生活环境优美新型农民社区,让农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