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地图为大家带来不少交通上的便利。但你相信吗,一张老地图可以为你解说一座城市近百年的历史。记者昨日在市档案馆翻开了一张图文并茂、名为《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的地图。这张夹在1911年的四川省巡警厅档案中的古老地图已经有近百岁了,是目前市档案馆保存的最早的一张成都地图原件,泛黄破损的纸面让你担心是否一碰就会碎。地图上老成都的吃、住、行、游、购、娱,以及引申出的许多掌故佚闻,是这张地图的价值所在。没错,历史地图就是历史的缩影,带着我们一起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让我们可以思考,更加清醒地认识成都的今天。
都百年变化大
变化一:城市规模变大
从清末至上个世纪40年代,地图上标注的城墙位置都在锦江以内,也就是说成都的城市规模在那几十年的时间里没有变化,一环、二环、三环路都是后来形成的概念。
变化二:街道数量激增
一百年过去了,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不断发展,成都街道的数量早已经成倍增加,而且从街道格局上讲,也更加四通八达。
变化三:交通便利
从前的地图和现在的最大区别就是,老地图上根本就没有标注城市公共交通,而如今的交通发达便利得多,增加了许多密如蛛网的公交线路。
变化四:公共设施增加
以前的电话、邮筒都会用特别的符号标注出来,医院、银行等公共服务设施更是少之又少。
变化五:桥梁、河塘的消失
一洞桥、二洞桥、三洞桥;上莲池、中莲池、下莲池……以桥、河、池塘命名的地方在近百年前的成都多不胜数,单是从水东门到半边桥街金河上就架有七座桥。由于桥多、河多、池塘多,成都从前还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如今大多数桥和池塘都已经消失,只剩下名称还在使用。
政策法规处调研员姬勇对此深有感受,“从新旧地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成都的历史变迁。”据他介绍,在老地图中主要标注的是重要机关单位、学校、商会等法团(指拥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团体)的地理位置,大小的庙宇、锦江等景观也能看到。
从宣统三年的《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地图》上,记者看到,清末的傅崇矩是此地图的作者,地图的左侧还清楚地写着“宣统三年六月 傅崇矩倚装作于成都之桂王桥法政学校”。作为地道的成都人,他留下的不仅是一件重要的档案文献,百年前老成都的印象、痕迹也从他绘制的地图上得到了最好的表达。在地图的下方,“买物街道一览表”“银两合银元一览表”,以及“成都人之成都人”——这是对当时成都户口的调查统计,据记载,那时的户宅有“六万三千二百零六户,杂院在外”。
信息丰富 上百幅珍贵历史地图用处多
“虽然没经过系统的整理,各个种类、用途各不相同的地图少说也有上百张,”据姬勇介绍,在各类档案中,地图是一种实物档案,保留下来的地图在从前除了少数涉及军事等方面的专用地图外,基本上以城区街道图占多数。由于城市街道图信息丰富,老地图单张保存不易,存世量较少,至今保留下来的多是以前某个单位团体的档案。除了按东西南北方位划分地域外,在清末到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还用红线标注出当时各警署的管辖范围及岗亭位置。
记者在现场看到,馆内不仅珍藏有1939年四川全省防空司令部第二科密制地图,还有民国十年十月出版的成都街道图等。其中,1913年的“警区街道繁华图”不仅年代久远,而且颇有意思——在地图上可以清晰地见到制图者以红点为记标注的街道繁华、冷清的情况,人民公园、盐市口等都标着一个大大的红点,写着一个“繁”字,那就是人烟积聚、鼎盛繁荣的标志;出了同仁路,百花潭一片也标注着个红点,写着一个“寂”字,这就代表着此地当时是寂静冷清的地方。除此之外,“半繁”又是指那种处于繁华和冷寂之间的街道,东大街就是其中的一个半繁之地,因为当时还没有春熙路。
如何利用地图研究历史变迁?姬勇表示这正是档案工作中的一部分,如今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收藏爱好者也好,专家学者也罢,他们希望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比较,发现河川、行政区域、城镇、地名等的变迁。对照地方志及有关文献,可以确定过去与今天的不同。他还举了个例子,比如成都的河道变迁,包括在上个世纪70年代改造成人防工程的御河、金河,通过历史地图和相关文献都可以查实。
更新迅速 电子地图进入市民生活
记者还从成都地图出版社了解到,今年11月至12月第一次展现地下铁、下穿隧道、高架路等城市公共设施的立体地图已经陆续在市面上发行。总编辑谢晓辉女士说,“这也是出版社根据掌握的最新资料进行的一次全面更新,就更新频率来讲,目前基本上两三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要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半年甚至一年才更新一次!可想而知,现在城市的发展速度有多快,城市变化有多大。比如说,才一两年的功夫,你看那三环路和绕城高速之间,又新增了多少楼盘、社区。”
也正是由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传统的地图制作带来了困惑。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子地图、数字地图和网络地图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谢晓辉表示,“现有的一切地图形式可以形成地理信息系统,如果转换为有丰富数据支撑的地图形式,从更新速度等方面都会更加方便快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