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报告 》行业分析

复习区域地理的“十八字方针”
| 2008-01-22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内容
一、编经纬,定区域
这是我们进行解答地理问题首要的、关键的一步,是基础。因为学生如果把位置判断错误,那么学生所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尤其在高考中的“串题”和综合题,学生会造成严重的失分。那么针对这一情况,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选取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让学生用红颜色的笔描出来
中国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
纬线:40°N、35°N、30°N、23°26′N、20°N
经线:120°E、110°E、100°E、90°E等。
世界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
经线:120°E、120°W、150°E、70°W、80°W、0°
纬线:30°E、30°N、30°S等。
然后,采用上述经纬度来编织区域板块,第一,选取上述重要经纬线,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第二,在区域复习时,这些重要的经纬线穿过各大洲重要的地形区、气候区,和大洋的位置对应起来,就形成了平面的地球仪。第三,在复习系统地理时,进一步丰富这些重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如果这样循序渐进利用经纬网定位和区域识别就比较方便了。让学生把经纬线内区域转绘到白纸上,再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边画边记忆其突出的轮廓特征。
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出一个区域,学生来想象其位置及其轮廓,这样的训练要多次的反复,让学生在大脑中存几幅区域图。构建区域位置的框架,从而能准确快速的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为解答地理问题做好准备。
二、用原理,抓特征
高考强调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是高考地理的十项能力要求之一。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是前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理论概括。我们应该在掌握区域地理的一些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同时,利用我们学过的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和分析这些地理事实和现象,并且能从中抓住每个区域的最突出特征。为此,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教师在上述的区域中选取一个,让学生先说出此区域的地理事实和现象,学生很快就会说出此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生物等自然特征和此区域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人文特征,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1.本区域内部的自然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2.本区域内部的人文要素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本区域内部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然后,将上述原理和规律运用到此区域当中。例如:学生已经学完非洲自然环境这部分内容,请他们闭上眼睛,按照头脑中出现的心理地图描述非洲的自然环境,学生可能会说出:“非洲大陆上高原面积很大;北部有大面积的沙漠;中部有一个大盆地;东部有东非裂谷带;东北部有条大河──尼罗河;东非高原上有很多野生动物;非洲的周围有大西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等。”
学生实际上是在描述非洲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所以学生也是在描述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科书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是显性的,与之对应的空间联系是隐性的,因此,空间联系的观念是在学习空间分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不只是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着。由于它们是由最初均一的地球分化产生出来,所以又在因果关系上有密切的联系。就非洲大陆而言,这里的因果关系表现为,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与非洲气候的关系、非洲气候与非洲自然带分布的关系、洋流与非洲气候的关系、尼罗河的流向与非洲东部地形的关系等。
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这种因果联系的教学比空间分布的教学难度要大,因为理解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需要更多的知识背景。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避免出现下述问题:
一是操之过急,把问题设计很大,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例如,要求学生举例说哪些因素影响到亚洲和欧洲人口的分布。
二是忽略学生相关背景知识。例如,“综合所学知识,说说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发展高产粮食作物水稻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所提供的背景,除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外,只是“亚洲人口最多”的信息。而学生要探究这样的问题,还需要知道水稻种植的基本知识,才能把水稻生产和当地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否则,学生如何回答出某一区域发展水稻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呢?这类学习活动宜采用给出或由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资料,逐步来认识各种要素联系的方法。
三、联热点,重应用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而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近几年的高考题都涉及到焦点、热点。但要记住,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考生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伊拉克热点,考生应弄清:伊拉克首都是巴格达,地跨底格里斯河,位于印度洋板块上,那里曾是巴比伦王国的发祥地,美索不达尼亚平原,灌溉农业为主,椰枣出口特产,白种人,阿拉伯民族,还有附近的海区的密度流,石油的成因,出口路线,及石油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抽象地说有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具体地说有沙尘暴、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阿富汗问题、中东问题、台湾问题、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十一五”计划、神洲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及返回、“麦莎”台风、安徽地震、构建和谐社会等。再往具体的说还有建筑中房屋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安放角度、北方秋雨、南方梅雨、贵阳冬雨的现实解释等等。这就要求每位考生将地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我在复习时尽可能的把热点、焦点具体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一、区域地理识记方法
1、区域地理识记内容:
《考试大纲》中关于10大能力考查中第1项是地理识记能力。地理识记能力是指:(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2)识记重要地理数据;(3)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例如:区域地理中涉及到的大洲、大洋、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等自然地理事物,国际组织、国家、政区、城市交通线、人口等人文地理事物,以及世界和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矿产等的名称、空间位置和相对位置。地理数据分绝对数据(面积、长度、人口数量等)、比例数据即两种或多种地理事物间的对比关系的数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矿产的品位、能源消费构成等)、顺序数据即同类地理事物的排序数据(我国面积居世界第三、澳大利亚羊毛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等)。主要见诸重要报纸,具有全国或世界意义,尚未列入教材的地理新事物、新现象等。
3、识记方法
考查区域记忆能力的试题多为选择题,难度不大,记忆的内容多是感性知识,如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等,故必须熟记,但不能只采取“背”的简单方法,对感性知识记忆可参考下面几种方法:分类记忆;排序记忆;类比记忆;形象记忆;联想记忆等。
二、区域地理特征的掌握方法
1、区域地理考查内容:
《考试大纲》中关于10大能力考查中第3项是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它是指(1)掌握中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2)掌握考试内容范围内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
文(经济、人口、城市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本地区综合地理特征。既有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还有对其的解释。区域地理的中心课题是人地关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声明:地理空间项目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