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Entropy,希腊文字中意义为发展演化)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udolphClausius,1822~1888)于1854年首先提出的一个热力学状态函数。对于任何孤立系统(不与环境有物质、能量的交换),都存在熵区域增加的不可逆过程。上可以作为系统无序程度的描述。波尔茨曼(Boltzmann.L)从分子运动论的角度对熵的含义进行了扩展,认为熵是分子运动混乱程度(无序度)大小的一种测度。熵(S)与系统无序度ω之间有下面的关系:
S=K·lnω
公式中K为波尔茨曼常数,ln为自然对数。由此可见,系统熵越大则无序度越大。同时还可以看到,孤立系统总是向着熵值增大,即有序度差的方向发展。
区域地理理论认为区域地理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与系统环境间存在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因此,其熵的变化不仅要考虑系统内部的熵增加(不可逆过程),同时还要考虑系统与外界的熵的流通。任何一个区域地理系统,其熵的变化Ds由两个部分组成:
Ds = Des + Dis
Des为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所引起的熵变,称为外熵变,也称为熵流(entropy flow);Dis为系统内部的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变,成为内熵变,也称熵产生(entropy production)。
在孤立系统中,没有熵流,Des=0,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Dis>=0。因此系统的Ds>=0(在平衡状态时Ds=0),总是无序度增大。可见孤立系统是开放系统的一个特征。
当一个系统的熵流Des0时,存在着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Des>=0,所以熵流的进入大大增加了系统的总熵,加速了系统趋向平衡态的运动;
第二种情况是Des≈0,这种系统即开始时有一些有序结构,但最终抵抗不了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的破坏,最终趋于平衡,而不可能出现任何新的结构和组织;
第三种情况则完全不同,这种系统远离平衡态,也即D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