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我省发布了全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成果,遥感普查分析结果表明:全省现有土壤侵蚀面积6344.28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28.9%。与2000年第三次遥感结果相比:净减少606.87万亩,占总面积比例由原来的31.7%降为28.9%,下降了2.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56个百分点。
1986年我省开展了第一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当时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 65647.7平方公里。此后我省又在1996年、2000年和2005年进行了第二、三、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情况表明,我省水土保持总体呈好转态势。经过20年的综合治理,到2005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42295.17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比例由45.2%降至28.9%。
水土保持悄然带来生态之变———
绿水青山带笑颜
绵亘不断的环山截水壕仿佛荒山上画出的均匀的等高线,整齐划一的水平槽里,刺槐和山杏树迎风挺立,果树在山径上散发着芳香。站在山顶极目四望,映入眼帘的尽是漫山遍野的碧草。8月,走进建昌县养马甸子乡,仿佛是走进了一个天然氧吧,令人心旷神怡。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山秃岭,有些地方甚至寸草不生。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梨果之乡。当地人告诉记者,是小流域治理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在凌海市,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基本达到了小雨不下山、中雨不出沟、大雨不成灾和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从2001年到2006年间,凌海市共开发治理小流域1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4.21平方公里,使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内,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干河变成了长流水。目前,凌海市林木覆盖率比2001年以前增加了5.13%。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开发治理,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在小流域内建立综合防护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建昌县养马甸子乡、凌海市小流域荒山披绿的变化是我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大力构建人水和谐环境的缩影。
我省总的地貌是“六山一水三分田”,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不仅分布面广、流失程度大,危害也十分严重。多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全省人民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与环境,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全省145333.3平方公里总面积中,1986 年,共有水土流失面积65647.7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总面积和山丘区面积的45.17%和75.28%。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到2006年底,我省的水土流失面积由1986年的65647.7平方公里减少到42295.1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平均每年减少116.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强度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各侵蚀强度级别中,轻度级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2%,中度级减少43%,强度级减少39%。
山河巨变,展现一派秀美山川。在朝阳市大凌河流域,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日的片片绿洲,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回归流域,繁衍生息。治理区的山绿了、水清了、田肥了、人富了。老百姓自编了一首歌谣:“过去河干山上光,水冲沙压民遭殃。三天无雨田裂缝,一场暴雨洪水狂。如今满山披绿装,溪水长流人安详”,正是治理区生态环境变化的真实写照。经过13年连续治理,项目区昔日荒山秃岭、飞沙走石、土地瘠薄的恶劣环境,如今已呈现出山顶松槐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脚梯田层层、田边绿树环绕的喜人景象。
山川大地的丰厚回报
清原满族自治县台沟小流域原先水土流失严重,经过小流域治理,如今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目前该地区生态游十分红火,一年的旅游收入10多万元。
在清原,小流域治理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众多农民在管护小流域资源的同时,承包小流域,搞林下资源开发,发展林下参、细辛、天南星等中药材或养殖林蛙,发展林蛙产业,许多家庭以此发家致富。南山城镇部分农民自承包小流域以来,仅养殖林蛙每年收入就在30万元左右。
由单纯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结合。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将单纯治理转到治理与开发并重,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防治了水土流失。
“封造一条流域山川,兴建一批蓄水工程,整治一条河流,扩大一片水浇地,建设一条特色农业产业带,致富一方农民”的山区开发建设模式,大大改善了清原重点治理的浑河流域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小流域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
水土保持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搞好水土保持,必须充分利用好经济杠杆调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积极性,发展小流域经济,走产业化道路。
柳河流域利用烤烟在生土地上生长好的特点,在新建的农业水平梯田上种植烤烟,使当年的经济效益翻两番。
海城市岔沟流域曾经是一个“山上开荒,山下遭殃”的荒凉山沟,自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以来,山上山下统筹规划,创建了独具特色的“镶嵌治理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朝阳市大凌河畔,农民成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项目区高度重视坡耕地改造,加快基本农田建设步伐,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今日的“三保田”,治理区内“丰产田”、“吨粮田”、“万亩枣园”、“万亩杏园”、“万亩果园”等高效经济田(园)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初具规模的小流域经济区和示范区。13年来项目区共新修农业梯田31.5万亩,人均基本农田由0.15亩提高到1.8亩。如今,项目区人均产粮由1992年的531.7公斤提高到2005年的835.4公斤,增长了57.1%;粮食单产由最初的230公斤提高到610公斤。
在实施重点治理区项目过程中,朝阳市坚持开发性治理,寓开发于治理之中,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开发的主题,大力开发建设粮食、经济林果、蔬菜、烤烟、制种、饲养等商品生产基地,促进了区域性规模型农产品基地的形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重点治理区农、林、果、牧土地开发利用结构10年之间由3.9∶5∶0.4∶1调整到3.3∶6∶2∶1。农业总产值达12.37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1.67%。为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山区经济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发展小流域经济,走产业化道路。在全省各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农民群众的“生财工程”、“致富工程”,真正达到了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促一地经济富一地百姓的目标,以其丰硕成果在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树起了绿色丰碑。
投资近6亿元投工近10亿个
公共财政引导人民群众创造奇迹
对比明显的数字背后,是20年不懈的艰苦努力。众所周知,水土资源破坏容易治理难。人们几天之内可以砍光一片森林,开垦一面山坡,但要恢复其原貌,控制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至少要花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20年来,我省共投入水土保持资金5.9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1491万元、省投资37909万元。全省共出动人工95076.8万个工日,动用土石方量415961万立方米,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942.3万亩。
经过20年的综合治理,使我省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以朝阳市大凌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为例,自1993年列入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以来,经过13年来的连续治理、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和开发性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项目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综合治理扼住水土流失的咽喉
“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规模治理,连续治理。这是我省多年来生态环境大改观的主要原因之一。”省水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我省大凌河流域、柳河流域业经国家投资,进行重点治理,成效显著。东部山区32县(区)和白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正在发挥其效益。同时我省还组织编制了《辽东山区水土保持规划》、《辽宁省城市水土保持规划》、《黑土区水土保持规划》、《大凌河水土保持规划》,从全局高度考虑治理措施的部署,使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与防洪、除涝、生态及整个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规模效益,从根本上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经济状况。
在治理形式上,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业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由上至下,逐地块治理。坚持山、水、田、林、路统筹考虑,做到土不下山,水不成洪。治理一条,成型一条,见效一条。小流域治理好了,大流域的面貌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改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来,共实施治理了1240条小流域,已经达到国家验收标准的有369条,彻底改变了过去零星治理,单纯治理,效益分散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