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31日起,“雪龙”号南极科考船将在长江口水域进行为期3天的试航,为即将进行的第二十四次南极科考作最后的准备。
记者31日从设在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试航于10月31日到11月2日举行,主要为正式起航测试相关设施及设备的运行情况。据介绍,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11月出发,第二次登顶冰穹A开展冰川、天文、地质、大气和空间物理学考察,同时为南极内陆度夏科学考察站的建设进行选址与环境评估工作。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出南极冰穹A地区4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000地形图、首次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地震观测、在南极地区首次进行光学天文的实验观测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壮举,都将在此次科考中完成。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惠根介绍说,在此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我国天文学家将对南极冰穹A地区进行天文台选址综合考察,并在冰穹A上建一个天文自动观测站,开展天文学研究。来自国家天文台的首席研究员周旭和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办公室主任朱镇熹副研究员将承担此次南极天文科考任务。“一旦这些计划顺利进行,今后我国就可以主导南极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国际合作专案,成为我国天文界拥有世界先进望远镜的一大契机。”周旭说,一旦确定南极冰穹A适合建天文台,将来可以在那里建400个望远镜的庞大矩阵,以开展变星统计、寻找系外行星、宇宙暗物质、暗能量、星震等方面的研究。
杨惠根还表示,中国将首次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地震观测,建立低温宽频天然地震观测系统,获得南极地壳三维结构。
按照计划,科考队到达冰穹A4093米的最高点以后,将首先围绕最高点东西方向30公里、南北方向15公里的矩形区域,进行测绘工作。为研究冰盖的升降和移动规律,中国科研人员还将在冰穹A区域建立一个6000平方公里的“冰盖运动控制网”,并进行首次观测,同时还将对冰穹A最高点进行精确测量。测绘工作由黑龙江测绘局负责。据介绍,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应用卫星遥感资料获得了南极洲的全图,但其比例尺为1∶550万,而我国计划绘制的冰穹A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要精确110倍。
另外,考察队到达后,还将着手进行“打钻”,即钻取约3200米深度的冰盖完整冰芯。据极地研究中心李院生研究员介绍,冰穹A地区将是最有可能找到120万年—150万年古老冰芯的地点。我国科学家准备在冰穹A上找到最佳钻探点,开采最古老的冰芯,打开研究地球气候历史的一条“时光隧道”。由于冰芯直接记录着远古时代的大气组成,蕴藏着珍贵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找到年代久远的冰芯,有望重建地球100多万年来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记录,揭示地球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地球气候变化对生物演化和生物界的影响。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表示,我国将在2009年初步建立南极内陆度夏科学考察站,这将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后的第三个南极科考站,也是世界上首个建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上的科考站。据介绍,位于南极内陆的冰穹A不仅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也被国际公认为南极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由于那里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该站建成后,将和中山站构成一条“科研通道”,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理想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