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刘先林——我的自主创新之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刚才,各位同事和朋友们给了我很多的表扬和赞美。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但党和人民给了很高的荣誉,我非常感动,也备受鼓舞。我从1962年武汉测绘学院毕业,一直从事测绘科研工作,至今已有45个年头了。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历程,我最深刻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首先,自主创新需要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说起来,我走进测绘的大门纯属偶然。在报考测绘学院时,因为专业里有“航空”两个字,以为要上天,抱着好奇心填了志愿。几年的大学生活,我并没有飞上天,实习时拿着红白相间的测杆跑到山上测图,每天很早到荒郊野岭作业,晚上回到宿舍吃南瓜汤。我深深体会到测绘工作的艰辛,深刻感受到我国航空测量仪器的落后。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将来报效祖国,真正改变这种局面。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当时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就是现在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老所长语重心长地说:“祖国需要什么,一线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研究什么。要到生产第一线去,解决生产一线的问题,这是研究所的责任,也是研究人员的责任。祖国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40多年前的这席话,为我确立了一生的奋斗方向。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武装测绘生产、提高生产力,是我一直坚持的人生追求。前些天,有位记者问:为什么成为院士这么多年了,还坚持在科研一线,动力是什么?我说: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使用的先进测绘仪器90%都要依赖进口。自己研制不出来,外商就漫天要价,甚至把零部件随便拼凑一下卖给中国。我们曾经进口一批记录仪,每台6万美元,实际上是快要淘汰的产品,有的不能用、有的经常坏,维修一次又要上万美元,国家财产白白外流。大家知道,过去我们的外汇是多么稀缺,国家还要花那么多钱去购买这些所谓的“高技术产品”。
    有一次在德国,一位外国专家演示他设计的示波器,打出复杂的波形给我看,并且不屑一顾地说:“这种复杂的光机电综合仪器你们搞不了,还是研制单纯光机型吧。”我当即把他要演示的下一幕提前道出来,刚才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外国专家只好尴尬地收起了仪器。
    对进口仪器的高度依赖,外国人的轻视与傲慢,一次次震撼着我的灵魂,我非常痛心、非常惋惜、非常窝火!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什么就不能研制出自己的精密仪器?我陷入了沉思之中。走自主创新之路,用国产仪器替代进口,振兴中国的测绘事业,是我们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仔细研究国外的产品,其实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完全做得了。有一次,国家要组团出国考察谈判,准备引进5台解析测图仪。团长问:“什么是最需要引进的关键技术?”我说:“除了油漆,我们都搞得了!”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一定要有勇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事实上我们做到了。我们的许多科研成果,都是为了遏制进口产品的势头而研发的,值得庆幸的是都能从进口产品中夺回一片市场,使我国测绘科技在国际上争到更大的席位。目前,“国货”已经覆盖国内市场的90%以上,并成功走向国际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曾经涌动一股出国潮,许多科技人员也一心想出国,出了国的不想回国,对外国盲目崇拜。我在美国、日本、德国的老同学、老朋友多次邀请我去国外,我都谢绝了。有人说,你这样的人在国外,成为千万富翁不是难事。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千万富翁,我不能为了个人待遇去为洋人打工。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人争气。我不但要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而且要证明中国人在国内干一样能够成功!有一次随团访欧谈引进后,我在给哥哥的信中自豪地说,我只出一种国:讲学、培训外国人、推销我的成果。我后来赴美国、加拿大是宣传介绍我们的设备,赴日本是安装设备、培训日方人员,赴俄国是转让技术,赴芬兰是去培训,赴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是装设备。
    其次,自主创新需要有拼命三郎的劲头。有人说,自主创新之路关山重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增多,我作为从事航测仪器研究的专业科技人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利用专业优势,帮助推销国外仪器,这可以赚大钱。二是搞自己的仪器,把市场夺回来,这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艰难之路。但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一条。
    曾几何时,我们研制航测仪器,一无现成图纸,二无参考资料,三无资金支持。这意味着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1985年,根据航空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势,我们结合实际提出了研制解析测图仪的总体方案与设计思路。这个课题不仅难度大,包括了光、机、电、航测、电脑技术在内的多种学科,而且时间紧,要在两年4个月内完成总体设计和光、机、电部件加工以及上百个程序的编制、总体调试等工作。课题组每位同志都以忘我的热切情怀,夜以继日地工作。研制过程中,我们采取结合生产分阶段研制的办法,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鏖战,终于在1987年研制成功JX-3解析测图仪,并很快在国内得到大规模应用,一举夺回解析测图仪国内市场。德国一家公司设在香港的销售公司一再降价仍难挽回市场,只得关张大吉。JX-3解析测图仪开始用的计算机是单板机,没有操作系统。为了能够推广应用,必须及时把单板机提升到系统机上面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我们的成败!那段时间几乎开会时我也带上笔记本电脑,把原来单板机上面的驱动软件,一个个移植到系统机里面去。春节期间,助手们回家探亲,就剩下我一人,但我觉得时间不等人,工作不能停下!我拉着10岁的儿子帮忙,爷儿俩整个春节期间在实验室连续苦干,一共焊接了几百个焊点,累得几乎直不起腰来。就在这一年,JX-3解析测图仪实现了批量生产,并出口国际市场。
    除了条件简陋之外,从事测绘研究还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压力和挑战。科研工作就像在地狱里爬行,而且背上还压着一口锅,一不小心很可能会被扣在地狱里。谁最能吃苦,谁最能坚持,谁就能最后爬出去。否则,没有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我牵头搞的几个重大项目,从开始到成功每次都历时10年左右,经过上百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起起落落。但是,我从不气馁,从未放弃。科研成果像是一个新生儿,在远处不停地向我招手。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直到最后。早在1968年,我们在四川编制空中三角测量程序,为了解决一个难点问题,我三天三夜在机房度过,连续上机时间最长的一次达8个小时。1980年国庆节,为了调试等高线拟合程序,3天的假期我从始至终在计算机房度过,每天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
    现在,测绘行业科技发展速度相当快,测绘仪器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几乎每10年就能建一个博物馆。因此,我们必须不停地推出新产品,才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我国航测技术每10年一次的飞跃,基本上都采用了自主创新的产品。当然,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并取得成就的不止我们一家,还有许多其他科学家和他们的科研团队。
    第三,自主创新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研究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技术创新,不是从纸面到纸面的著书立说,不是单纯地研制先进的测绘仪器,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填补国内空白,更重要的是研制成果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够推广应用发挥效益。如果在实验室做出成果就束之高阁,最多只是“用老百姓的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紧贴实际需要,始终把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科研的主体目标。
    刚刚参加工作时,国家测绘局从经济建设需要出发,要从1∶5万比例尺地形测图转向1∶1万大比例尺地形测图。这项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原来的那种方法精度比较低,不能用于1∶1万比例尺测图。我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深入生产单位与作业员一起作业,对测绘生产有了充分的了解。通过潜心研究,不到一年时间就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解决了精度低的问题,为航空测量内业平面加密开创了新途径。用这种方法,精度提高了一倍以上,而且省去了大量野外作业,满足了测制1∶1万比例尺地形图的需要。
    我经常给同事们讲,搞科研要向两种人学习,在创新方面要向作曲家学习,永远拿出新东西;在产业化方面要向厨师学习,你做的每顿饭都能被吃掉。科研成果如果缺少创新的成分,没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就不会有人应用,怎么谈得上产业化?创新从何而来?只能是生产实际。JX-3解析测图仪的实用性来源于创新,来源于实践。在研制仪器时,我们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把生产作业的需要作为仪器研制的灵魂,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我们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用户感慨说:“这一仪器太好用了,真不知道刘先生是怎么知道测图中那么多细微环节的。”我们最近研制成功的数字航空摄影相机,从设计研制、生产到试验,始终以用户需求为第一目标,并针对进口产品的不足加以改进。因此,这一仪器在多个方面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引起瑞士、美国、日本、巴基斯坦等国技术同行的高度关注。
    推广国产仪器难度非常之大,要在本来由进口产品一统天下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甚至把它们挤出去,谈何容易?长期以来,许多用户对国产设备信心不足,甚至认为基本不能用。为了树立大家的使用信心,我们把大量精力用在搞好产品服务上。我经常带领课题组同志,走进测绘仪器工厂,深入用户单位,上门服务,传送经验,免费解决各种问题。我们的服务没有白费,不仅完善了产品,而且感动了用户。JX-4开始销售至今,每年都销售150套左右,覆盖了整个国内市场。三四年前就有人预测市场已经饱和了,但实际上这个产品的销售势头一直旺盛不衰。
    第四,自主创新必须锲而不舍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自主创新本身就是各种知识、各种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它要求我们必须瞄准科技前沿,坚持不懈地学习各种新知识。几十年来,不管是不是我的专业,是不是我的本职工作,只要科研需要我都认真去学。即使成为一名院士,也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完善知识结构。我们每一次研制新的测绘仪器,都需要大量的光、机、电、航测、电脑、外语在内的多种学科。我不是搞计算机出身,通过学习,也照样能掌握软硬件;下干校前从未搞过仪器,几年后通过钻研,也能成了光机电方面的行家。
    1980年,我国测绘界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我的论文被选中大会发言,我学的是俄语,不懂英文,只好请人代为宣读。随后,测绘局派我到外语学院脱产学习英语一年。我开始很不自信,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上。一次,老师让我念26个字母,我竟然念不全,引得同学发笑。于是,我主动要求调到第一排,发奋用功,学习结束时成绩是全班第二。
    2003年,我牵头研制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要冒不小的风险,这风险来自自己的“先天不足”。因为我研究的专业与摄影仪是不同的领域。隔行如隔山,研制数字航空摄影仪意味着我必须面对很多未知的新东西。所以接手这项任务时,一些人认为我肯定搞不成。我就是不服这个输!我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学习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前沿,心中有了底之后,便开始深入调研,到处请教。在四川,一个老航飞员介绍,现在航摄仪最常用的焦距150毫米偏长,88毫米偏短,120毫米最好。我牢记心里,现在SWDC-4的焦距就是等效于120毫米。在总参测绘局,一位同志介绍,要取得理想的测图效果,数字航测仪的旁向视角必须达到90度以上,而进口产品的旁向视场角不到70度。据此,SWDC-4数字航测仪的旁向视场角超过了90度。经过刻苦学习,深入研究,我们的这一成果不仅成功出炉,而且高程精度要比国外产品高好几倍,由于精度的突破,摄影测量的应用领域大大拓宽,过去不能做的现在也变成可能。
    现在,我已年近70,由于自然规律,我的科研生涯不可能还有太多的时间,科研的担子要逐渐转移到年轻同志身上。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自主创新的成果相对来讲比例太小了,科研人员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希望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接过我们身上的担子,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Copyright © 2005-2020 地理空间项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010-62211685(直拨)
Q群1:42720732(已满)  Q群2:60428364(已满)  Q群3:77256492(已满)  Q群4:71897230(已满)  Q群5:100810128
京ICP证 0704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