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四川省“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规划
- | 2017-02-22 | 来源:四川日报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与全面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我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提升基础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四川省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省基础测绘工作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宗旨,加快转型发展,充分发挥支撑、保障和服务作用,取得重大成果。

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初步建成。建成100座兼容北斗的多模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搭建了四川省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基础平台,精化了全省似大地水准面,启用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全省多尺度、多时相遥感影像实现年度全覆盖,五年来共获取影像240万平方千米;填补了约13万平方千米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空白,覆盖率从40%提升到65%;更新了约19万平方千米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成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建成四川省地理国情数据库;全面建成21个市(州)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地理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应急测绘保障成效显著。测制了2000平方千米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完成藏区19个县城与104个寺庙的专题影像地图制作与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以“一库三心一系统”(全省地质灾害防治高精度数据库,应急指挥、应急保障和研发三个专业化中心,无人机集群灾情信息获取系统)为核心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初步实现了“天地一体、机动灵活、互联互通”的建设目标。

地理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各行业及社会公众提供各类地理信息成果及地图产品约60万幅(册),建成“天地图·四川”示范应用80余个,提供地图服务、路径分析、地名搜索等20余类专题地理信息服务,日均访问量突破20万次。基础测绘成果在社会治理、民生保障、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建成“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联合成立长江经济带地理信息协同创新联盟,引进、研发了地理信息应急监测移动平台、多源遥感影像快速处理系统、应急快速制图系统等现代化测绘装备,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体系、无人机集群灾情信息获取系统等60余项科技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项。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1.发展新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我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挑战,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动力、补齐发展“短板”、创新机制体制、化解社会矛盾。新时期基础测绘发展呈现以下新趋势。

传统基础测绘向新型基础测绘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测绘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基于多传感器、多平台、多源的空、天、地、地下、水下地理信息一体化获取与处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正在向时空信息数据库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尺度、多形式、多类别的快速地理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基础测绘正在向以“全球覆盖、海陆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为要求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转变。

传统地理信息服务向网络化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正朝着获取立体化、实时化,处理智能化、自动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融合北斗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多源多级多尺度地理信息和多部门、多行业专题数据的地理空间大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国家、省重大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的实施。地理信息服务逐步朝着快速、可定制、网络化、多元化的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发展。

地理国情普查向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快速变化,更加全面、及时、精准、可靠的地理要素动态监测信息,需要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在地理空间上的演变,为政府管理决策和公众生活提供重要依据。

2.发展新需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依法治省、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等对基础测绘工作提出新需求。

全面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城市群建设、天府新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急需基础测绘发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实施“三大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拓展测绘地理信息覆盖范围,丰富地理信息资源种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多规合一”,需要加快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更为全面有效的基础支撑,助推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需求。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需要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公益性服务和产业化服务协同发展,为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有利环境,保障重大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实现精细化、网络化社会治理,做好社会治安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需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供决策支持。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扩大信息消费的需求。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等深度融合,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创新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模式,夯实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扩大基于地理信息的信息消费,可有效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对我省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贡献率。

推进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四川的需求。

加快实施我省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生态工程,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全面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三大战役”,需要基础测绘提供及时、准确、动态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信息。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重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需要地理国情监测提供数据服务和分析评估依据。

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求。

地理信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在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配合和资源共享,既要全力保护我省地理信息安全,又要强化地理信息在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中的应用。同时,四川是国家西部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西南地区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战略利益、提升国防建设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推进军民测绘资源融合发展。

新形势下,我省基础测绘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地理信息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省域范围仍存在35%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空白区,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及重点规划建设区1∶2000至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欠缺,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高精度专用图匮乏,实时动态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尚未覆盖全省;地理信息资源的现势性不强,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周期长,省市联动的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统筹整合、交换共享不够,地理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存在重复投入和一定的安全隐患;现代化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能力还需加强,高精尖测绘技术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人才层次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遵循“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的发展思路,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覆盖、大数据、强共享、广应用”为核心,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能力,形成业务体系更完善、保障服务更有力、经济社会效益更显著、体制机制更健全的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新局面,为我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承前启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十二五”基础测绘发展规划已有建设成果的作用,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推动转型发展。加强规划、计划协调和管理,形成部门协作、省市联动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以优质高效的保障服务拓展发展空间,厚植发展优势,促进军民深度融合,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可持续发展。

——依法履职,统一监管。全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法治建设,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强化基础测绘管理职能,提升省、市、县三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履职能力,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统一监管,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提供良好法制环境和有力法制保障。

——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设计、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统筹引导作用,促进新型业务领域创新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大力推动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增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动力。

——保障安全,主动服务。健全地理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社会化应用,初步形成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与应急测绘等业务相协调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链条,主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建成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实现我省现代空间基准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域覆盖与交换共享,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基础测绘总体实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地理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全省北斗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和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现全域覆盖。已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按需更新,地下、水下地理信息资源进一步丰富。持续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保障等重点工作。

——公共服务保障更加有力。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完善,打造地理空间大数据,建成一批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促进地理空间信息融合发展和创新应用。地理国情监测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监测业务常态化。

——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备,职责明确、机构健全、监管有力、运转协调的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更加完善。

三、主要任务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资源整合,打造由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三大业务”构成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一)夯实地理信息资源基础,提高资源供给能力

1.完善全省空间定位基准现代化体系。推进覆盖全省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测绘基准运行体系,加强各市县、各行业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统筹管理。融合周边省(市、区)北斗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覆盖全省、服务西南、安全高效的跨区域位置服务网。全面完成已有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大力推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推广使用。

2.建立健全全省测绘遥感影像共享机制。

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动高精度卫星影像资源高效利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不断健全军民卫星遥感影像共享机制,进一步提升国产系列高分卫星遥感影像、低空遥感、激光、雷达、倾斜摄影测量等新型多源遥感影像的实时获取,建设高识别度、高容量、高现势性的三维实景数据库及信息服务体系,形成常态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产品生产和分发服务能力,促进地理信息资源深度、高效利用。

3.实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全域覆盖。开展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制工作,实现全省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域覆盖。健全基础地理信息联动更新机制,建立重要地理信息要素年度更新和全要素“125”定期更新机制,即成都平原经济区环线内区域1年更新一次,四大城市群建成区、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2年更新一次、其他区域5年更新一次。

(二)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深化成果应用

1.开展基础性和专题性监测。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开展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定期全面更新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按需更新重点区域重点要素。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经济区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重大自然灾害防治、新型城镇化等,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形成部门协作和省、市、县联动的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工作机制。

2.加强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应用与服务。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于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搭建地理国情监测应用平台,形成业务化、常态化服务能力,推进监测成果的定期发布和交换共享,建立地理国情监测与土地利用调查、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监管的衔接机制和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更新的衔接机制。

(三)完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提升灾害应对能力

1.健全应急测绘工作机制。加强应急测绘保障,提升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和紧急救援等综合协调和联动指挥能力,实现部门联动响应与防灾减灾信息互通共享,建设国家航空应急测绘保障成都基地和国家应急测绘保障分队,建设应急快速供图体系。建成自然灾害快速调查评估体系,实现1小时提供现场已有成图、2小时提供现场现状图、3小时提供现场灾情专题详图,为灾害应急准备、处置、救援、评估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支撑。

2.丰富灾情专题数据资源。深入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工程建设领域地质灾害防治,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生活设施实施合理搬迁避让,继续实施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工程,扩大全省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用图数据覆盖范围,提高应急测绘资源共享能力,丰富应急测绘基础地图数据和灾情专题数据,建立四川省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全面提高应对灾害的综合预警能力、防治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四)促进共建共享和大数据应用,提升服务水平

1.促进地理空间大数据建设及其应用。完善地理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促进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与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数据库融合共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加强军民测绘规范标准衔接,以地名地址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建成全省地理空间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构建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库,充分挖掘地理信息和行业专题数据内涵,推进深化应用。

2.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做好省、市两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节点)的运行维护、优化升级和推广应用,实现部门互联互通、省市共享交换的应用服务。搭建全省统一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促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国防建设及公共服务中的智能化应用。

(五)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1.推进地下空间设施测绘。健全地下管线测绘技术标准体系,推进城市地下管线、地下空间设施测绘与更新,建设地上地下一体化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启动内陆水体水下地形测绘。启动水资源保护和水体污染重点治理的流域、湖(库)等内陆水体水下地形测绘,拓展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种类和覆盖范围,补齐地上、地下和水下地理信息资源供给短板。

3.强化公共地图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互联网+地图服务”,建立多尺度、多类型、多时态的综合地图数据库,丰富全省公共服务图集、政务工作用图等各类公益性地图产品,满足政府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需要。加强创意产品研发,提供专题性、个性化的公共地图产品定制服务,开展多元化的新媒体地图服务,推动地图文化与地图市场繁荣发展。

4.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做好军民测绘地理信息规划衔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军民兼容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军民力量整合、资源聚合、信息融合。深入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国防建设,完善基础测绘体系用于公共安全、灾害应急、国防动员等方面的军民融合机制。

(六)加强市县基础测绘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1.完善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县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挂牌,完善市、县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提升管理、人才、技术、装备、服务能力。统筹推进省、市、县三级基础测绘工作,加强在遥感影像获取、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深入应用,带动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实现基础测绘同步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加强市县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建成区、规划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及重点场镇1∶5000至1∶500比例尺地形图全面覆盖,开展已有地理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开展城镇三维模型、地下管线、地名地址、建(构)筑物数据库等市县新型基础测绘建设。推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异地备份。

3.增强市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数字县区建设,积极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市(州)级地理国情监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实现数据融合共享、协同服务。丰富市(州)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测绘保障地理信息资源,推进市(州)应急测绘保障中心建设,提高应急测绘协同保障能力。全面完成市县原有坐标系统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

四、重点工程

为保障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实现发展目标,按照基础测绘分级管理要求,省级基础测绘重点开展以下工程:

(一)完善空间定位基准现代化建设

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实现全省实时动态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全域覆盖和与国家及西部各省(市、区)基准站网的数据共享,形成高效、安全的跨区域位置服务网。建成统一、完整、系统、规范、开放的基准站网标准体系,推进军民标准通用化和资源共享,促进社会化应用。

专栏1完善空间定位基准现代化建设工程

1.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新建兼容北斗的多模基准站86个;搭建北斗应急流动服务站5个;完成全省基准站CGCS2000坐标框架更新;联测新建基准站二等水准1740千米。

2.北斗导航服务能力建设。融合重庆、云南、甘肃、陕西、青海5省市接边区域基准站65个,构建跨区域位置服务网;完成融合基准站CGCS2000坐标框架更新。

3.测绘基准运行环境建设。完善北斗基准站建设、管理、应用等标准体系,升级改造原有基准站数据中心为北斗数据处理与服务中心,建设北斗网络传输系统、数据存储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和北斗应用服务体系。

(二)加强测绘遥感影像获取与处理

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动高精度卫星影像资源高效利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全省测绘遥感影像获取、处理,实现全省多尺度、多时相遥感影像年度全域更新,提高影像资源的供给能力,满足基础测绘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大环境事件处置、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多规合一”、防灾减灾、重大项目实施等领域的需求。健全测绘遥感影像统筹机制。

专栏2全省测绘遥感影像获取与处理工程

1.影像获取与处理。获取四大城市群重点建成区0.2米分辨率倾斜航空影像0.5万平方千米;获取长江经济带四川境内优于0.5米分辨率常规航空影像2万平方千米;获取0.5米分辨率机载SAR影像1.2万平方千米。每年获取一次全省优于1米分辨率卫星影像;获取1∶1万无图区及重要区域优于4米分辨率立体卫星影像20.0万平方千米。

2.影像数据库更新。开展测绘遥感影像控制点成果、原始影像、数字正射影像的更新及入库工作。建设三维实景数据库及信息服务体系。

3.协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测绘遥感影像协同获取、处理和分发服务机制,建立测绘遥感影像数据标准化处理体系,建立测绘遥感影像综合应用服务平台与市(州)测绘遥感影像服务分中心,提供影像定制服务和定期推送服务。

(三)四川省1∶1万无图区域测图

到2018年底,完成我省剩余35%、约17万平方千米区域1∶1万地形图测制与建库工作,建成覆盖全省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优先安排精准扶贫区、移民搬迁地区、国家大熊猫公园、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重点区域1∶1万测图工作。

专栏3四川省1∶1万无图区域测图工程

1.1∶1万无图区域测图。完成17万平方千米(6366幅)影像控制测量和1∶1万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线划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与地形图生产。

2.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完成影像控制测量成果、数字地图成果及地形图的建库工作,完成政务版数据、目录数据及索引表制作,建成覆盖全省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

开展全省重要地理要素年度更新和已有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要素定期更新,做好数据库更新维护,提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现势性。

专栏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工程

1.全省重要地理要素年度更新。乡(镇)以上居民地、铁路、主要公路、乡(镇)级以上境界、重大基础设施、著名旅游风景点、地名等要素年度更新。

2.已有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要素定期更新及入库。成都经济区环线内区域约0.5万平方千米(200幅)每年更新一次,四大城市群建成区域约5万平方千米(2000幅)2年更新一次,其它区域约26.1万平方千米 (9732幅)5年更新一次。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健全省市、省直部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联动机制,开展全省重要地理要素数据库的年度更新和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定期更新工作。

(五)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

结合我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需求,开展基础性和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建设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搭建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服务平台,推进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多规合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精准扶贫等领域的深化应用。

专栏5地理国情监测工程

1.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每年开展一次全省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自然地理要素及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动态监测,实现全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的年度更新。

2.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构建全省农、林、水、道路、生态红线等专题数据库,并实现年度监测;在四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开展2期区域发展监测,在全省21个市州主城区、13个县级市开展2期城市空间格局监测;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等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开展2期生态与资源环境监测;针对在建交通干线、重大项目开展2期建设进展监测;在全省“三大断裂带”开展2期地质灾害孕灾环境监测。

3.监测成果应用服务。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应用服务,发布地理国情监测白皮书与蓝皮书。建成资源环境承载力本底库,完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多规合一规划信息平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信息平台。

(六)完善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应急保障

根据全省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对高精度专用图的需求,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开展高精度专用图测制,构建精细三维模型。结合全省应急保障需求,开展灾情侦查与空间分析,建立四川省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

专栏6完善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应急保障工程

1.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保障。在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小流域、重特大地质灾害点和重点搬迁集中安置点,获取并处理优于0.5米的高分辨率影像,开展1∶2000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入库,构建精细三维模型。

2.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在地震危险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洪涝灾害频发区及社会治理重点区域,获取优于0.2米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2万平方千米,开展300平方千米重点区域三维模型构建应用示范。提取专题信息,开展空间分析,建设应急快速供图服务体系,建立四川省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

3.常态化应急测绘保障。完善常态化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建设覆盖全省的快速高效应急测绘保障能力。提供突发公共事件现场信息快速获取、处理与分析服务。

(七)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建设

充分利用已有地理信息成果,打造横向协同与纵向联动的地理空间数据体系,推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向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升级,搭建全省地理空间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四川省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应用中心,推动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

专栏7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建设工程

1.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建设。建立国家级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中心。制定地理空间信息数据交换共享标准规范,建成省、市、县统一的交换共享云平台。建设四川省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应用中心。推动“互联网+地理信息”在政务服务、防灾减灾、交通物流、公共安全、环境监测、旅游休闲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2.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

开展183个数字县区节点建设,和“天地图·四川”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数据库及平台的维护与更新;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及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水利等典型示范应用。

(八)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试点

开展城镇地下管线测绘,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启动重点流域、湖(库)等内陆水体水下地形测绘,推动水下地形测量在防污治污、水资源保护、防洪救灾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公共地图服务能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

专栏8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试点工程

1.地下、水下空间信息测绘。完善地下管线测绘技术标准,开展全省重要区域地下管线动态更新,搭建地上与地下一体化地理空间数据库,建成省级城镇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健全水下地形测绘技术标准体系,开展长江、岷江等主要河流(黄金水道)及升钟水库等主要湖(库)水下地形测绘试点。

2.公共地图服务能力建设。建设多媒体地图、三维地图、基于虚拟现实的电子地图等基于新媒体的新型地图编制技术体系,提升地图变化信息快速发现、实时更新能力,建立图库一体的综合地图数据库。更新省、市、县标准地图,修编、更新《四川省地图集》《四川省地理国情普查图集》《四川省领导工作用图》等重大综合地图集,编制出版省级和区域性的大型权威综合性地图集。

3.测绘地理信息军民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测绘地理信息军民融合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军民测绘地理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体系,建设军民融合、平战一体的国防动员智慧云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测绘地理信息法规、规章、政策,建立健全地理信息保密与安全监管、基础航空摄影管理、地理国情监测、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应急测绘保障、地理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制度。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健全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促进各级测绘地理信息管理部门依法履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加大预算资金投入

依照《测绘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要求,将基础测绘纳入省、市、县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建立分级预算、联动推进工作机制。加大对测绘重点工程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重点工程资金投入。加强绩效评估与考核,保障资金依法合规高效使用。

(三)强化科技人才保障

制定基础测绘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措施,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基层技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奖励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发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作用,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四)抓好规划组织实施

省发展改革委与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和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要分解落实《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加强计划编报、项目立项、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共同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

解读

近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印发了《四川省“十三五”基础测绘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按照“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全覆盖、大数据、强共享、广应用”为核心,以打造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三大业务”构成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体系为重点,明确了全省“十三五”时期基础测绘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为我省“十三五”时期做好基础测绘工作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蓝图、提供了遵循。

□杨升

《规划》出台的背景

2015年6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2016年11月21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四川省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务院及省政府对落实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主体责任,编好“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抓好规划组织实施,做好保障服务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实现“两个跨越”的关键期,要求我省基础测绘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抢抓发展机遇,增强内生动力,补齐发展“短板”,创新机制体制,有效应对挑战,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为此,省发展改革委、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在紧密结合国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充分调研全省测绘地理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起草了《规划》。

《规划》解决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基础测绘虽然实现跨越发展,但由于底子薄、欠账多等历史原因,基础测绘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实施《规划》,重点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地理信息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解决地理信息资源数据现势性不强的问题;三是解决省市联动的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应急测绘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四是解决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统筹整合、交换共享不够的问题;五是解决现代化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强的问题。

《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以“一个目标、六项任务、八大工程”为主体框架。(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建成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实现我省现代空间基准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域覆盖与交换共享,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基础测绘总体实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二)主要任务。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夯实地理信息资源基础,提高资源供给能力;二是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深化成果应用;三是完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提升灾害应对能力;四是促进共建共享和大数据应用,提升服务水平;五是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六是加强市县基础测绘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三)重点工程。包括完善空间定位基准现代化建设、统筹全省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与处理、四川省1∶1万无图区域测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完善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应急保障、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建设、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试点等八项重点工程。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声明:地理空间项目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Copyright © 2005-2020 地理空间项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010-62211685(直拨)
Q群1:42720732(已满)  Q群2:60428364(已满)  Q群3:77256492(已满)  Q群4:71897230(已满)  Q群5:100810128
京ICP证 0704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