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孝,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在职博士、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现为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他从事测绘工作20多年来,先后参与完成了中国与俄、哈、吉、塔四国边界联测、中蒙边界联测等重大测绘任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5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2004至 2006年被全军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聘为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被兰州大学聘为兼职教授、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2007年被兰州军区确定为重点培养技术专家,同时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学习成才标兵”和“科技功臣”,奖励5万元。
中国的数字化铁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测量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长1142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也是我国的第一条数字化铁路。在这里,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信号灯、道叉点等设施,列车停车、启动、变轨、加氧、提速等均通过智能化操作完成。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许多地域不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在修建青藏铁路前,有关部门经过反复论证认为,只有修建数字化铁路,才能适应青藏高原这个特殊地域的行车需要,才能实现“免维护、无人化管理”的目标,把自然条件对铁路运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面对这项没有先例、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没有资料可查询的高技术难题,中国人能不能攻克难关,战胜对手,挑起这副压在测绘人身上的千斤重担,国人翘首以盼。
得知这一消息后,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王明孝辗转难眠。这位翻越过上百座高山、趟过上千条河流,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从事了 20多年测绘工作的“老测绘”,提出了承接数字化铁路测绘任务的设想,没想到有人却担心部队挑不起这副重担,拿不下这个重活;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项世纪工程,即使出现一个细微的差错,都可能铸成大错,不但单位名誉受损,还有可能断送个人前程。
“难道就让外国人卡我们的脖子?”王明孝动情地说,“信息中心曾攻克过多项国家级技术难题,获得过多项全军科技进步成果奖,参加过中俄、中吉、中塔、中哈边界测量和中蒙边界联检等重大测绘任务,有这么一大批测绘尖子人才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作支撑,我们有实力、有信心承接这项任务。中国的第一条数字化铁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测量。
王明孝的话激起了大家的共鸣。3天后,他带着全体官兵的请战书和计划方案赶到国家铁道部和总参谋部主动请缨。经过权威部门的全方位考察认证,最后确定把我国第一条数字化铁路的测绘任务交给他。
攻坚战在地球之巅
展开制定测绘方案、成立攻关小组、准备作业物资、开展测前练兵……怀着吃前人没吃过的苦,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攻克前人没遇到过的难题的豪情,2005年1月,王明孝带领测绘分队向青藏高原进发。一场数字化铁路测绘的攻坚战由此从地球之巅展开。
尽管王明孝和官兵们在出发前已进行了数百次适应性训练,尽管他们把有可能遇到的难题都预先作了设想,但高原作业的难度和艰辛还是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想。野外作业的第二天,青藏高原恶劣的天气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他们顶着高原刺骨的寒风测量不到两个小时,突然发现仪器显示器出现了黑屏。
“不好,死机了!”大家急忙把仪器塞进大衣里,半小时后,仪器恢复了正常。然而又过了不到10分钟,仪器再次“罢工”。如此反复了一上午时间,却连一组完整的数据都没有测出。王明孝心疼地握着官兵们冰冷的手,关切的目光里饱含着内疚。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他和战友们一起在高原上进行了上百次实验,终于研制出快速卡轨式移动车,成功地破解测量仪器在零下20度不能正常工作的难题,改写了测绘兵只能“靠天吃饭”的历史。
摆在王明孝面前的难题是:按照国际标准,数字化铁路动态条件下的测绘误差必须小于1米,而目前国内动态条件下的测绘误差是18米。这就意味着按现行标准提供的测绘数据无法满足列车运行的需要。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成为横在他面前的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查资料、电话请教、网上咨询、集体攻关……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他想尽一切办法,在理论上突破,在实践中摸索,并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间段、不同气侯条件下进行反复试验。失败了,他总结教训重新开始,继续试验,再失败再试验。一天、三天、五天……官兵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趴冰卧雪,翻山越岭,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
最后,王明孝大胆采用国内没有使用过的RTG+RTK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测绘点位进行高精度的快速定位。
没有测绘兵越不过的山
不过的河这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2005年1月12目,队员们和往常一样架仪器,观测,计算。当进行一系列点位观测后,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出现了:计算出来的精度达到了0.3米。顿时,所有的人欢呼起来,随后,王明孝他们把这一成果向青藏铁路指挥部报告。当得知这一切都是真的时,指挥部领导连声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几天后,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组织有关专家到现场对这一成果进行了检验。当一组组准确的数据呈现在他们面前时,所有在场的专家无不拍手称赞。
青藏铁路点多线长,作业量大,如果按照传统的作业方式,在1142公里的铁路线上,按每3米测一个点位算,需要上百人、30多台车辆、两年时间才能完成任务。王明孝带领大家针对GPS自带的数据接收软件无法实时监控数据的精度,不能实时获得点距、车速等问题,研制开发了GPS数据接收软件和GPS数据处理软件,在青藏线上首创动态连续采集法,实现了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平差解算、自动输出成果,把数据记录处理、解算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仅用15人、150天就完成了任务,提高工效20倍。
在150多天的测绘过程中,在王明孝的带领下,官兵攻克了50多个技术难题,创新了12种作业方法,研制开发了10多套软件,为青藏铁路数字化建设提供三维坐标5.8万组,信号机位置、道叉点、变坡点等各种关键点位数据11万个,提前90天完成了格尔木到拉萨铁路的测量任务,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近4亿元。经权威部门检测,所有数据准确无误,精度比设计精度还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开创了我国测绘史上的5个第一:第一次进行数字化铁路测量,第一次应用动态连续采集法,第一次运用“RTG+RTK”技术进行快速定位,第一个在轨道车上进行动态定位测量,第一次创造出快速定位卡轨式移动车。
2007年7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全军科学技术奖评审会议上,由王明孝带头自主研制的《青藏铁路ITCS系统动态GPS 精确定位技术应用研究》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家评审团的评审意见是:该项目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香港《凤凰周刊》报道说,中国军方在青藏铁路测量中取得的技术突破,标志着中国具备了高端测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