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业界专访

翁文灏----近代科学事业的重要倡导者、组织者

内容
    翁文灏,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我国近代科学事业的重要倡导者、组织者。领导了中国地质调查所,培育出我国第一代地质工作者;创建了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并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在我国地球科学各分支领域,包括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沉积学、山志学、地图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如《燕山运动》、《中国金属矿床分带理论》、《申报地图》等等。他也是中国科学社、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等学术团体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翁文灏,出身在浙江鄞县一个绅商家庭,自幼聪颖好学。13岁时便考中秀才,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历史学基础。年稍长又赶上新潮流,到上海法国天主教会办的“震旦学校”学习现代科学与外文,并到欧洲留学,就读于比利时鲁凡(Louvain)大学地质系,受到该校不少教授严谨学风的良好影响,得到很大收获。他作毕业论文时,勇于攻坚,选择该国最薄弱的岩浆岩岩石学为研究方向,用当时最先进的偏光显微镜研究解决很多问题,他完成的毕业论文《勒辛的石英玢岩》,材料丰富,立论清晰,且为比利时地质科学填补了空白,具有首创意义,轰动比利时地质学界,因而被破格直接授予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历史上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学者,也是我国最年轻的地质学博士(23岁)。
  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
  翁文灏一生直接从事中等与高等教育工作将近20年,为祖国科学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翁文灏1912年底由比利时启程回国,1913年初到北京,参加留学生文官考试,名列第一,分配任北洋政府农商部佥事,并到该部地质研究所任讲师,后升为教授,主讲矿物学、岩石学等课程。他与章鸿钊、丁文江是该所主要负责人和教师。该所实际上是一个地质专科学校,1913年开办时招生30人,1916年结业时还有22人,其中18人获毕业文凭,这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工作者,不少人后来成为着名的地质学家,如叶良辅、谢家荣、王竹泉、谭锡畴、李学清、李捷、刘季辰、朱庭祜、徐渊摩、徐韦曼等。学生们都反映翁先生准备教材扎实、讲解清晰、生动。翁文灏与章鸿钊常带学生到北京西山、河北和江南等地实习。后来,他们二人把实习报告整理编纂成《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一书正式印行。该所学生结业时曾举办成绩展览。一些外国地质学者前来参观,十分惊叹地说:“实与欧美各大学无异,……为中国科学上的第一次光彩……。”  翁文灏后来长期担任北洋政府农商部(后相继为国民政府农矿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所长,实际领导了全国的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事业。但他深知培养人才是一切的基础,因而他长期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并作过清华大学地学系主任、该校代理教务(代校长)。他把地质调查所作为各校师生的实习与研究基地,提供种种方便。他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夏天要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的地质系高班学生出外实地考察、完成生产任务和科研任务,把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安排地质调查所的专家们去各校地质系兼课,也让各校地质系毕业的高材生进入该所工作,充实该所力量。
  他还十分重视地质教育的普及。1920年,他发表了《中学地质教授之商榷》一文,具体议论了在中学开设地质学课程的问题。1924年,他发表了《国文地质科学书目述要》一文,系统介绍了若干翻译引进的地质科学书籍,为地质学教材的编纂创造条件。1926年,他发表了《与中小学教员谈中国地质》一文,该文在《新教育评论》上连载,又汇总刊登于《科学》杂志,强调了中小学教育中应贯穿地质学的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他在撰写学术论文的同时,也发表了很多地学科普读物,其中最突出的是普及地震这种灾害地质知识,他1921年考察甘肃地震后,发表了《地震浅说》、《甘肃地震谈》等科普文章,1929年还出版了科普着作《地震》(商务印书馆科学小丛书)。
  在地学各分支领域里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矿床学方面,翁文灏于1916年担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矿产股长,工作重点在于矿产地质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总结。他1919年发表了《中国矿产志略》巨着,对中国矿产资源分布进行了科学分类与系统总结。在充分占有实际材料的基础上,他在理论探索中取得重大成就。后来发表了很多重要论文,如《中国矿产区域论》(1919年,1921年)、《金属矿床分布之规律》(1926年)、《砷矿物在金属矿系列中的位置》(1926年)、《中国金属矿床生成之时代》(1930年)等等。在这些论文中,他应用地热分带,探讨了中国南部金属矿分带问题,指出锡钨钼带、铜铅锌带、锑带、汞带的存在(依序由高温——中温——低温)。他还将中生代花岗岩划分为:和铜铁有关的偏中性花岗岩及与钨锡有关的偏酸性花岗岩。前者以长江中下游为代表,后者以南岭为代表。他指出长江下游的内生金属矿床大部是接触变质矿床,以铁、铜为主,很少有锡钨钼、铅锌、锑和汞,因为长江下游断裂发育,偏中性的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侵入之故。他最先提出岩浆岩成矿专属性见解,还阐明了砷矿物在成矿系列中的位置,他在我国首次提出了“成矿系列”这一术语。他对成矿规律之研究,在我国开拓了新的找矿方向,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在地震地质学方面,翁文灏是第一名研究中国地震地质的学者。1920年底甘肃发生8.5级地震,死人20多万。他冒着危险前去实地考察。此后他系统从事地震地质之深入研究,先后发表了《甘肃地震考》(1921年)、《中国一些地质构造对地震的影响》(1922年、1923年)、《中国地震区分布简说》(1923年)等重要论文。在《甘肃地震考》一文中,他分析、统计了自8世纪以来甘肃的历史地震资料,指出地震之频度有“由盛而衰,复自衰而盛”的循环周期现象。他又指出甘肃、宁夏、青海的6个强震区震中有“往复迁移、及各区间动静循环之状”,还特别指出“甘肃东部震中则颇有旋南旋北、往复继动之趋势”。在《中国地震区分布简说》一文中,附有《中国地震区分布图》,显示了中国境内四类地震带的位置及其与大地构造、活的大断裂的密切关系。这是中国第一张《地震区划图》。翁文灏领导地质调查所时期,克服了很大困难,于1930年在北平西山鹫峰建立了我国现代第一个地震台及地震研究室,由李善邦具体负责。这一研究室装备了我国第一批能测记世界大地震的仪器。世界上发生的许多大地震都能被该台测知,该台有专门出版物与国际地震台站交换,使我国地震学的研究进入了世界行列。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Copyright © 2005-2020 地理空间项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010-62211685(直拨)
Q群1:42720732(已满)  Q群2:60428364(已满)  Q群3:77256492(已满)  Q群4:71897230(已满)  Q群5:100810128
京ICP证 0704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