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业界专访

见证中国地矿行政管理改革的进程——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

内容
  1957年开始从事地矿工作,从野外地质队,到地质局(厅),再到地质矿产部,他见证了我国地质工作的改革历程,有着解不开的地质情结。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国务院改革地矿行政管理机构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强化了地矿部的矿产资源管理、矿产开发监管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责,同时要求健全与完善地质勘查的行业管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在1994年接任了地质矿产部部长,成为深化地矿行政管理改革的亲历者和主导者。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回顾了一段不平凡的改革历程。

记者:

  宋部长,您投身地矿工作40多年,对它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改革开放以来,地质工作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您怎样认识这项艰巨的改革?

宋瑞祥:

  改革开放以来,地质工作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地勘队伍适应市场谋求生存与发展,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地矿系统形成了43万人的地勘队伍,如果加上工业部门的地质队伍,大约是78万人。这支队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国家提交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基地和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整个地勘业中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原有的地质勘查机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过去地质工作长期依靠中央财政,随着国拨地勘费相对减少,地勘单位工作和职工生活出现了困难,地勘单位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这支队伍的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化整为零,分步突围,用市场来弥补国家经费的不足,用市场来安排富余的职工。

记者:

  1989年年底,您调任国家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当时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地勘队伍。您当时对带好这支队伍有哪些思考?

宋瑞祥:

  我担任国家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期间,主要管理地勘队伍,解决队伍的吃饭问题。我提出,要想搞好这支队伍、建好这支队伍,就必须先搞活队伍、激活队伍,必须从地质队抓起。
  针对地勘队伍面临的问题,地矿部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措施。1990年,在杭州会议和铜陵会议上,我专门做了有关地质队伍推进改革、发展多种经营的报告,解决地质队伍吃皇粮的问题,推进地质队伍走市场。这个问题不解决,这支队伍不会有出路。
  搞好地勘队伍,不仅是把队伍养起来,而且要让队伍有所作为,充满活力。怎样搞活队伍?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着力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一体化,争取地勘队伍的勘探权和开采权,比如石油、天然气。我们在油气勘查领域活动空间有限,没有开采权。我提出在石油勘探中测试,进而再发展到试采。这项工作推进得相当艰难,队伍内部意见不一,外部也反对。我们的地勘队伍在苏北微型油田、吉林四平梨树气田、塔北雅合气田、塔河油田的勘探开采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实现了地质部门石油队伍不能搞开采的突破。
  从1978年到1997年,地勘队伍通过大力推进基桩工程、水工环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一体化,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合作进行矿产勘查开发、矿业权转让,积极探索各种适应商业性地质工作机制转变的投资方式和途径,形成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和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新的运行机制,同时建立了面向市场的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开放之初,地勘单位之间的差距并不很大,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大致相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情况大不一样了。地勘队伍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有了明显差别。一些地勘队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及时改变观念,闯出了走市场的新路子,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升。

记者:

  1994年~1998年期间,您担任地质矿产部部长。这个阶段的一件大事是修订了《矿产资源法》。这次法律修订的背景是什么?确立和完善了哪些重要的制度?

宋瑞祥:

  谈到这个问题, 首先要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矿产资源管理立法《矿产资源法》。它于1986年颁布实施。这部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矿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日益显现出不足。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矿业领域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矿产资源法制建设的新要求,我们总结10年来的经验与教训,对矿法进行了修订,并于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此次修法确立并完善了一些重大制度:一是在探矿权、采矿权产权管理制度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探矿权、采矿权的财产权属性,确立有偿使用和有条件经批准流转的制度;二是完善了探矿权、采矿权的基本管理制度,实行了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增加了对探矿、采矿资质条件的要求,确立了多种经济成分矿山企业平等的法律地位,扩大了矿业的对外开放。这是一大进步。此后制定并于1998年颁布实施的《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三个配套法规,为我国探矿权、采矿权进入市场创造了法律环境。同时需要提到的是,1994年颁布施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将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的原则落到了实处,无偿开采历史就此终结。这段时期的法制建设工作虽然经过了艰苦的过程,但是完善了我国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

记者:

  修订后的《矿产资源法》在实施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宋瑞祥:

  1996年矿法的实施,为中国矿业开发注入了活力,为推进地勘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环境,并有力地促进了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领域的对外开放。伴随着矿产资源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来自海内外的矿业投资增多,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和矿产品产量全面增长,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记者:

  在1997年以前,我国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政出多头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地矿部与一些国家部委的职能存在交叉,一些工业部门对地矿部统一管理矿产资源也不适应。理顺行政职能管理职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是头等大事吧。

宋瑞祥:

  是这样的。1988年国务院实行政府机构改革,首次明确赋予地质矿产部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矿产资源综合管理、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和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四项管理职能。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3年开始的又一轮全国性的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对地矿部的要求是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管理、矿产开发监督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责,同时健全与完善地质勘查的行业管理。
  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我国矿产资源的管理体制政出多头、地方保护和部门分割的状况比较严重,难以体现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比如,1996年以前,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管理没有到位。

记者:

  这一问题最终如何得到解决的?

宋瑞祥:

  1994年,我接任地矿部长、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主任,就曾提出更名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的动议。经过1996年1月23日国务院第97次总理办公会议通过,4月3日全国矿产资源委员会正式成立,取代了原来的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代表中央政府对资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当时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兼任委员会主任,我兼任副主任,具体工作由地矿部承担。1996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立新星石油公司,并明确石油、天然气,包括煤层气的勘查、开发登记管理工作,由国家计委移交给全国矿产资源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管理,由地矿部具体办理登记发证手续。1997年5月,全国矿产资源委员会成立了油气管理办公室,正式受理油气资源勘查、开发项目申请,办理审批登记,将油气资源也纳入了地矿部的统一管理。
  可以说,地矿部的矿产资源管理职能到了1997年才真正到位。

记者:

  在您担任地矿部部长期间,对地质找矿工作进行了哪些战略部署?

宋瑞祥:

  在这个期间,我们提出了地质工作主要战略目标,实施“三项计划”和“两项工程”,即第二轮填图计划、西南三江资源富集区矿产资源开发特别计划、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特别计划、固体矿产资源跨世纪工程、地矿工作信息化工程。
  地矿部门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的重任,必须要考虑国家的战略问题。从长远看,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紧缺矿种、先天不好的大宗矿产仍然不足,因此加强地质勘查的基础地位尤为重要。在优先保证基础性地质调查、国家急缺矿种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上,地矿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地质勘查工作结构和地区布局,地质找矿获得了重大突破。
  重点实施的固体矿产资源跨世纪工程、西南三江资源富集区矿产资源开发特别计划发现和评价了一批大型、特大型矿产基地。在油气资源的勘查方面,通过在东海大陆架、藏北高原、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南海海域等开展工作,获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这些方略对整个地质工作的摆布和地质找矿成果的取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记者:

  “服务社会”也是当时地质工作的一个特点。

宋瑞祥:

  是的。地质工作不仅要服务于国民经济,而且要服务于整个社会,要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地矿部开展了京九铁路沿线地区地质资料二次开发,为加快京九铁路沿线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开发和沿线老区以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超前规划;完成了7片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评价预测,北京等25个重点城市和8片重点经济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供水对策论证,承担了秦山核电站、山西煤电铝基地等国家地方建设项目和上海浦东、天津、昆明等80多个城市的供水勘查工作。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实施了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特别计划,取得了重大找水成果,改善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地质工作为国家重大项目宏观决策提供着详实、准确、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家战略经济板块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力的支持。

记者:

  这个阶段,地勘队伍组建“两军”,分流队伍,进行了哪些战略性结构调整?

宋瑞祥:

  1994年,朱镕基同志就地矿队伍调整提出:“地质队伍要逐步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野战军吃中央财政,精兵加现代化设备,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地方部队要搞多种经营,分流人员,逐步走向企业化。”这一指示为地矿部直属地勘队伍的调整指明了方向。
  我们积极探索“两军”的组建方式,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各省地矿厅(局)也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和试点。大部分省局进行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的实践探索。地矿部集中力量改造重组了五大企业集团,作为地方部队的龙头,以期对全国地矿系统其他企事业单位迅速走向企业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重点重组了“野战军”的司令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记者:

  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被您视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一次会议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宋瑞祥:

  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是世纪之交地学界的一次盛会,也是地质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出席这次大会有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质学家6000多人,盛况空前。这次大会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地质工作,看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中国的地质工作加快走向世界,赢得了世界赞誉,在国际地学界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次大会对我国地质工作走向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奠定了基础。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地质工作必须不断地提高国际竞争力,要通过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Copyright © 2005-2020 地理空间项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010-62211685(直拨)
Q群1:42720732(已满)  Q群2:60428364(已满)  Q群3:77256492(已满)  Q群4:71897230(已满)  Q群5:100810128
京ICP证 0704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