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是缓解资源约束、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近日,记者就如何不断增强地质勘察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促进地质工作更好地满足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采访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省地矿局局长唐全国。
记者:河南省地矿局作为全省地质找矿的主力军,近年来是如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服务的?
唐全国:我局成立于1957年,1999年实行属地化管理,为省政府直属厅级事业单位,有职工近2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职职工的45%,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7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1人,省“555”人才和学科带头人19人。是闻名全国的地质工作劲旅。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增强地质工作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统筹做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篇大文章,使我省的地质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与地学支撑。
一是地质找矿成果实现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27种,勘察形成的1000余处矿产地,70%以上是由我局发现和评价的,从而奠定了河南资源大省和矿业大省的地位。近年来,共承担各类地质项目1480个,探明我省重要矿种新增资源量煤70亿吨、铝土矿9000多万吨、铁矿石16亿吨、金80吨、钼100万吨等,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个、局级科技成果奖172个,为巩固我省矿业大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省外,以西藏、新疆、内蒙为重点选区,加强与我省资源互补性较强的铁、铜、铅、锌等矿种的勘察,新增资源量铅锌65万吨、银800吨、钼10万吨。走出国门,坚持立足开发搞勘察,为省内有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走出去”发挥了先锋带动作用,建立了一批勘察开发基地,新提交资源量铜25.3万吨、铅11万吨、锌7万吨;探获铝土矿储量4.3亿吨,预测远景资源量10亿吨,超过我省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的总和。获取矿权26个,全局已有15个单位进入20多个国家,分布于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
二是地质工作服务功能有了新提升。瞄准我省需求,主动作为,形成了为经济建设和为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水文与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六位一体的地质工作格局。近几年,我局高标准提交省部合作项目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开展粮食核心区土壤现状调查及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为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开展了郑州、开封等多个重点城市的浅层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和郑州等14个城市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中原城市群建设提供地学支持。对华北平原河南部分地下水进行了调查评价,开展了水质型缺水地区洁净地下水勘察,为24个市、县规划了29个大型洁净地下水源地,可供1000多万人应急用水。完成了一大批矿山环境恢复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福了一方群众。重点开展“三山一河”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完成了云台山、王屋山等地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地质公园规划申报工作,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记者:面对金融危机,如何明确方向,趋利避害,认真做好当前和今后河南地矿的各项工作?
唐全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加剧,对我国、我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地勘行业影响也比较直接,一是矿业不景气,影响了两权价款收入,政府投入勘察的资金总量难以保障,二是矿产品价格下滑,商业性地质勘查投入信心不足,市场萎缩。结合开展“三新”大讨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判断,我们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强化“两个更加”的服务宗旨,大力推进“两个建设”即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商业性地质工作市场主体建设,确保中央和省政府下达的地质工作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确保地矿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为我局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为加快中原崛起做出新贡献。确定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专业一流、实力雄厚、富裕和谐的河南新地矿”的奋斗目标。
首先,要牢固树立“大资源、大环境、大地质”服务观。“大资源”是建立全球配置资源、科学利用资源的新观念。“大环境”是指地质环境,是包容整个人类活动空间的大环境。“大地质”是一种服务观念,包括矿产、水文、环境、城市、农业、旅游地质等服务性工作。在这三个方面地质工作都大有可为。
其次,要找准“三个定位”。在正确认识我局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在世情、国情、省情的大背景中,找准“找矿、服务、促发展”的职能定位;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格局中,找准在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中充分发挥地质工作重要作用的工作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找准在做好公益性地质工作促进地矿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加快市场主体建设,促进地矿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主体定位。
第三,努力构建勘察工作“四种新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中央、地方、企业和地勘单位多方联合联动机制、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察有机衔接机制、地质勘察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机制、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地勘队伍建设协调配合机制,促进河南地矿事业的持续发展。
第四,充分发挥好地质工作的“五种作用”。一是在实现“中原崛起”中发挥资源带动作用,以找矿突破形成资源带动,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助推中原崛起。二是在主体功能区划中发挥地学支撑作用,立足地方资源情况,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政府当好参谋。三是在实现科学发展中发挥环境保障作用,积极发挥地质技术优势,对经济发展中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做到早预报、早防范,对已经造成的破坏进行规划和治理。四是继续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开路先锋作用,主动到省外、国外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评价,为企业开发矿产资源提供必要的地质矿产资料,降低企业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风险和盲目性。五是在强化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适应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需要,提供准确、齐备的基础资料,增强服务的超前性、预见性,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在今后工作中,你们将采取哪些措施,实现地矿科学发展?
唐全国:确保中央和省政府下达的地质工作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确保地矿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需要全局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地质工作,使我省的地质工作得到了有力加强,作为河南省地质工作的主力军,我局进入了一个可以大显身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期。我们要把发展的不利因素考虑的更周全一些,把发展的有利条件利用的更充分一些,强化大局意识、团队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力以赴打一场主动仗、攻坚战,努力开创河南地矿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加强省内深部找矿,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遵循“挖老点、找新区、上专项,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基本思路,加强深部找矿,强化地质勘察工作部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整体性,推进整装勘察,努力取得有宏观影响的地质找矿成果。根据我省重要金属矿产分布特点,选择以舞阳—新蔡铁矿等5个重要成矿带为重点工作区,选择以铁矿、铝土矿、铅锌矿、金银矿为主攻矿种,兼顾钼矿,确保新发现矿产地、新提交资源储量等找矿目标的实现。
二是突出重点,有效提升服务功能。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贴近服务,积极做好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围绕我省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城镇化建设、改善民生等重大部署,开展全省土壤质量调查评价,开展郑州、开封等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开展水质型缺水地区洁净地下水勘察和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开展矿山环境恢复和地质灾害治理,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地质公园规划申报工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地矿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做精地质勘察业,做大矿产开发业,做强工勘施工业,做活多种经营业,发展地理信息、遥感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地质旅游、地质文化、地质科普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拉长产业链条、整合全局力量,坚定不移地走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利用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的机遇,集中精力抓项目、抓大项目,确保发展上规模、求速度,高质量、高效益。
四是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中抢占先机。继续争取国家和我省有关扶持政策,有组织、有规划地进军省外、境外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市场,进一步增强引领我省有实力的大企业“走出去”占有资源的能力。继续开展西藏、新疆等地区铜铁铅锌地质勘察工作,力争提交一批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新发现矿产地。适时调整境外战略选区和主攻矿种,在巩固非洲市场的同时,选择发达国家为目标区,以风险小、见效快的贵金属等为主攻矿种,争取利用小投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较大的收益。
五是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国际和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合作,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开展内生金属矿产深部成矿预测选区及综合勘查技术方法研究、深部找矿物探与钻探技术方法试验研究,为我省开辟第二找矿空间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完成省级贵金属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局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展赤铁矿、金红石、中低品位铝土矿等选矿研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建设地(热)能开发利用、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等工程技术中心,推动相关技术的产业化。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持了地勘队伍的和谐稳定。我们坚持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位职工,在全国率先做出了将所有地勘单位迁入省会城市的重大决策,使地勘单位发展的区位优势大大增强。局党委和各单位每年都坚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做好新老基地的开发,组织开展双节“送温暖”、“金秋助学”、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困难职工等一系列活动,职工的工作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局上下形成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