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问题,责重如山。在国土资源部门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中,如何积极主动从技术性管理向社会性宏观管理转变,从具体项目管理向规范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转变,是管理工作的新追求。
新任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深感在行政问责环境下履行此项管理职能的压力,坦言自己有胆战心惊、如履薄冰之感。
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今后的工作思路就是抓住重点,寻求突破。就是按照部领导的要求,立足防大灾,应大急。
什么是重点,在他眼里,重中之重就是群测群防监测体系,而逐步完善群测群防监测体系,是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抓手,谈到这个问题,关凤峻再三强调,“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面”,是指部省两级建立完善的全国和各省的群测群防信息管理体系,全部录入数据信息,全面推广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要镶嵌在部省市县各级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办公桌面;
“点”,就是要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十有县”建设活动,提出关于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的“十有”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检查验收命名。他告诉记者,2009年将首先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县,优先开展工作,争取建成200个“十有县”,计划5年内覆盖 1640个重点县。同时推动县级由气象局和国土资源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结合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制定,形成“十有县”先达标后奖励的经费补助机制。
为了保证地质环境工作能有效进行,关凤峻认为,必须要形成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运行机制。多方出资,先治后补,中央财政优先补助、倾斜补助地方财政出资的地区,努力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局面。
谈到如何建立地质灾害应急体系问题,他提出,要建立机构,明确职能。成立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赋予其经常性的信息接收、上报和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处置职能。信息上报要做到积极主动,同时积极参与事后责任处理。应急处置要形成24小时不缺岗的信息接收、信息立即报告制度,要形成快速的处置决策体系,明确决策程序和最终决策人。专家队伍要能够无条件按要求赶赴现场。一经决策,立即部省市县四级同动、四级联动,要谋划长远,着眼于建立有编制、有级别、有队伍、装备精良的专业性处置机构。目前考虑要在部省两级建立应急中心。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关系重大,他认为,应该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无论是治理还是监督,都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准确履行职能,提出长效机制供国务院决策参考,在长效机制中必须明确监测与治理是一体的,监测包括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一直为社会关注。这些年,国家为矿山环境的治理,不仅出台了政策,而且有很大的资金支持。但如何把管理工作做实做好,仍然任重道远。关凤峻认为,目前我们关键是要理清工作思路。他说:“政府出资清旧账,保证金制度管新账,这个局面,目前已初步形成,对于找不到责任主体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隐患治理,中央财政已累计投资50多亿元进行治理,带动地方约40亿元投入,继续执行下去将得到彻底解决。现在已经有30个省(区、市)建立了矿山环境保证金制度,新生成的矿山环境隐患已有初步治理机制,关键是理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思路。”因此,按照他的计划,2009年地质环境司在这个方面的工作要点,就是建立矿山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制度,争取出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此外,他还谈到,要延长地质环境的社会服务工作链,统筹做好相关的地质环境管理工作,选好切入点,突出亮点,比如与水利部共同推动全国地下水监测工程立项,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地热管理要面上搜索,找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好典型;城市地质工作要总结推广上海经验,择机召开现场会;农业地质工作要召开地质调查成果交流会;矿泉水管理要开展水源地检查;地质遗迹保护要推进出台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管理工作侧重完善制度。
最后,关凤峻表示,自己将集中精力,把防灾治灾这个重点抓实抓好,努力完成部领导交办的任务。
|